首页 > 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风俗文化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9-2-10

八十一、宋 蹴鞠

一脚踢出天边月,两肩擎起海中星。何叹国足英雄少,当知高手在圆情。

我国古代称踢球为蹴鞠,《战国策·齐策》中说临淄富实,民间无不吹竽鼓瑟、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汉书·霍去病传》注: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胜负。据《蹴鞠图谱》载无球门踢法:一人或几个人踢称打鞠;二人对踢称白打;三人以上称场户。宋代更重无球门踢球,钱选绘《宋太祖蹴鞠图》,《水浒传》中描写宋徽宗赵佶好踢球可证。当时有许多球社,称齐云社、圆社;称踢球者为圆情的。《蹴鞠谱》中还介绍十种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有人或争足球源于中国,正如火药、造纸印刷,如今言之,底气已不甚足矣。

八十二、宋 捶丸

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

《朴通事谚解》中有关于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记载:用有柄木勺接球,相连不绝,方言谓之球棒。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也有皮球的记载)其场地掘地如碗,名窝儿。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盛球棒的器具,称为提揽,筐上有圆圈,用手提携。在宋代绘画有小儿《蕉阴捶丸图》;成人亦有捶丸活动,《续夷坚志》:[京娘墓]:他日寒食,元老为友招,击丸于园西隙地。最早系用小木棒击球。可能至元代有所改变。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尔夫球之祖源。而《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没有高尔夫球起源记载,只说最早1457年(明代)苏格兰禁止高尔夫球。

八十三、明 妇女踢球

阳春三月小桃开,笑语飞过百花台。五彩毛团翻上下,原是双娇踢球来。

汉代即有女子踢球运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文献通考》: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明王誉昌《崇祯宫词》: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婷婷。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明代画家杜堇绘有仕女蹴鞠图,画中三位妇女在踢一白色大球。明钱福有《蹴鞠》诗: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煞长安美少年。清代年画中仍有戴花帽缠足妇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八十四、明 放纸鸢

巧糊彩画飞蹁跹,乘风起舞绿杨天。影驰碧空飘双带,又送红灯到上边。

《朝野佥载》:鲁般者,尝作木鸢乘之而飞。元代诗人谢宗可《纸鸢》: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杨天。黄昏人倚楼头望,添个红灯到上边。清代诗人描写放风筝: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风筝。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北京称风筝为鹞子;缚竹笛于风筝背上,因风播响,称为鹞鞭。据说初春的风,由下往上刮,过清明风则不稳;故易吹落。

八十五、清 打陀罗

冰上乐兮鞭陀罗,随风旋转呼如何。貂帽锦靴小阿哥,明年跃马金盘陀。

陀罗,又作陀螺,《通俗编》:陀罗者,木制,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卓于地,急掣其鞭则转,顶光旋旋,影如不动也。北方正月,天气正寒,儿童多在冰上打陀罗,俗称冰嘎。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打陀罗》:清明佳节柳条拖,放学儿郎手折多。早送爷娘上坟去,好寻闲处打陀罗。此指在平地打陀罗也。

八十六、汉 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只缘获筹心欢悦,废寝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汉代流行。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鲍宏《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

八十七、唐 双陆

桐阴对坐品香茗,一局双陆赤与青。掷骰滴答如铜漏,深宫又闻小尨声。

双陆是古代一种棋类游戏,有固定长方形盘,上画左右各有六路,双方分黑白各十五个马子,状如保龄球的小木棒。马子按规定在盘边摆放,双方轮流掷骰子,按点多少移动马子。白马子自右向左,黑马子自左向右。马子先出尽者为胜。晚唐反映宫人生活的绘画中有打双陆的形象。

八十八、汉 弄剑与踏杯舞

壮夫弄剑不弄丸,上下青光慑人寒。长袖应随笙鼓乐,跳踏圆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汉画像砖中百戏部分有跳丸或称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双手上举,空中有五个圆球,加其手中一球当为六球。汉代壁画百戏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为妇女。沂南汉墓石刻百戏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为四把短剑。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又南阳画像石中有长袖舞女在五个杯上舞蹈之状;荥阳出土汉代陶楼所绘人物中,亦有长袖舞女在五个覆杯上舞蹈的形象。这些可视形象证实:我国的杂技在两千多年前便有了相当高超的水平。

八十九、唐 西域歌舞

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隋唐时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饰(如胡服翻领窄袖)、饮食(如胡饼、烧饼)、绘画、歌舞、音乐及乐器等一起传入长安。音乐主要有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等。乐器舞蹈也随之而流行。著名的胡腾舞出自石国;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诗: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李端《胡腾儿》诗: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又有胡旋舞,出自康国;白居易《新乐府·胡旋女》: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画中也有舞女张臂作舞形象。

九十、宋 瓦子内说书

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且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发发踪参之事,有谭谈子……等;谈论古今,如水之流。谈经者,谓演说佛书。又有说诨经者,……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所谓四家数即对曲艺说话的分类:小说、讲史、谈经、诨话。银字儿指演出前先吹银字管乐而得名。烟粉指烟花、爱情故事;灵怪指神鬼故事;说诨经指滑稽说唱。

九十一、宋 傀儡戏

村头齐观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载歌载舞赖提举;博得欢笑落夕晖。

《东京梦华录》中已载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等名目。《梦粱录》: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如悬线傀儡者,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故事也,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尤佳。更有杖头傀儡,最是刘小仆射家数果奇,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时好等,弄得百伶百悼。兼之水百戏,往来出入之势,规模舞走,鱼龙变化夺真,功艺如神。

九十二、金 酒楼唱曲

路歧天涯沦落人,酒楼赶座唱清音。不入勾栏打野呵,瞽女弹词说陶真。

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色路歧人在此作场。路歧人指歌唱卖艺者。《武林旧事》云:或有路歧,不入勾栏,只在耍场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即露天卖艺,或称打野火。《尧山堂外纪》载:杭州瞽女唱小说评话,谓之陶真。

九十三、清 高跷

丰年高跷扮秧歌,水浒英雄摹演多。文武两班分丑俊,挥扇敲鼓打手锣。

清代高跷,俗称秧歌。较早组成的内容,系表现《水浒》男女英雄人物;分丑、俊两班;以执器来分,则左棒武松,右棒张清,渔翁阮小二,樵夫石秀,丑鼓时迁,俊鼓杨雄,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丑扇王英,俊扇扈三娘。其后加入青蛇、白蛇、许仙、丑婆、傻儿等,乃进入二十世纪之事,早已失却歌颂梁山英雄之传统矣。

九十四、清 子弟书

太平歌词子弟书,开篇妙语似连珠。单弦牌曲八角鼓,风送时调满京都。

清代初期,出征的八旗子弟采用俗曲、巫歌等曲调,填词演唱。传说乾隆时凯旋的阿桂部军士即用八角鼓击节,演唱这些俗曲以颂武功,又传说军士乘骑入京,以鞭击镫,边行边唱天下太平,谓为太平歌词,京城为之轰动。后以此八旗子弟军乐为基础,形成以八角鼓伴奏的说唱形式八旗子弟书。八角鼓为满族乐器,传说由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好木料镶嵌而成。李镛在顾琳《书词绪论》序中说:辛亥夏(乾隆五十六年)旋都门,得闻所谓子弟书者。《天咫偶闻》: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轫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子弟书在文人参与下,提高其艺术含金量,创作许多曲目。清末,子弟书由盛转衰,其曲本被北方各种大鼓所采用;部分曲调亦被借鉴和吸收;有的曲牌仍保留在单弦唱腔之中。

九十五、清 太平鼓

太平年间太平鼓,边打边唱边起舞。宛转九腔十八调,祭祖敬神求多福。

太平鼓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汉族很早即有,宋代称打断,明代称太平鼓。鼓呈桃形,蒙以羊皮或多层高丽纸;或呈圆形,鼓边缀以绒球,铁柄下打成环中套环之形。一是源于满族萨满祭祖跳神时用之单鼓、呈椭圆形,蒙以马、驴或羊皮。清何耳《燕台竹枝词》: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九十六、清 盲人走街卖艺

命运乖舛苦盲人,学得数术养自身。风吹雨淋街巷走,难免饥寒守清贫。

《尧山堂外纪》载:杭州瞽女唱小说评话,谓之陶真。旧社会盲人,一般只有两种职业:曲艺或算命。曲艺包括时调小曲、著名唱段、长篇评弹等;算命包括批八字、合婚嫁娶、细批流年等。兼业曲艺者携带三弦;专业算命者,敲小锣,锣名报君知;或吹横笛或打竹板。

九十七、唐 刺青

长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竞相比雕青。精刺五彩多奇妙,东传扶桑有遗风。

刺青是古代纹身风俗的遗迹,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古书记载:周代的越人即披发文身。后来民间的刺青已没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内容。唐代民间特别流行刺青,当时称为札青、点青、肤札、镂身。刺的内容有各种图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酉阳杂俎》载:荆州街子葛清,自颈以下,遍札白居易诗。段成式尝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札处,至「不是花中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黄夹缬窠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窠,文绝细。凡札三十余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唐代刺青的技术水平已很高妙,又有王力奴以钱五千,召工札胸腹为山池亭院,草木鸟兽,无不具悉,细若设色。《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浪子燕青等皆刺得一身好花绣,说明宋代仍有刺青。宋后便少见。刺青唐代传入日本,迄今仍有满身刺五彩图形者。

九十八、晋 斗鸡

斗鸡芥翼争英雄,双距利刃逞威风。羽毛飞扬分胜负,终在纨绔欢乐中。

斗鸡在战国时期已很盛行。《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免病居家……相随行斗鸡走狗。寒食斗鸡在魏晋时尤盛。应瑒《斗鸡诗》中描写道:二部分曹伍,群鸡焕以陈。双距解长,飞踊超敌伦。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缤纷。从朝至日夕,胜负尚难分。斗鸡之风,至唐代仍很盛。花蕊夫人《宫词》: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

九十九、明 猴戏

黄毛红臀小胡狲,翻斗爬竿踏车轮。顶盔挥旗羊做马,妆扮美女笑煞人。

汉代画像石中百戏图里有猴戏形象,可知我国驯猴作戏的历史甚早。迄明清时,玩猴者多为谋生之计流浪江湖。玩猴艺人多为一副扁担,挑两个箱子;或牵羊,带助手扛一长十字竹竿。在选好场地后,敲锣引人驻足。一般令猴翻筋斗、担水、走索;或爬高竿;或开箱戴面具,穿戏衣走场。《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马,均能听人指挥。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也。

一百、清 斗蟋蟀

底事清闲爱小虫,重价得来藏玉城。交恶皆因争异性,不惜搏斗逞英雄。

《燕京岁时记》: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贵者可值数金。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节须之别,以其能战斗也。上等蟋蟀,均系主人不惜重金购得,名虫必用青白色泥罐贮之。蛐蛐罐有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之别,佳者数十金一对。每一罐内须置一小扇面形过笼,作为雌雄蟋蟀交尾的洞房。清代北京俟冬至这天以虫会友,进行传统的封盆格斗。早年间斗蟋蟀规定:以二十四罐为一棹,斗之前,要先比较蟋蟀的个头大小,同一等级的即大小相当的才放入一盆决斗。两条体重相等的雄性蟋蟀一旦移进斗盆,彼此寻觅情敌,相遇后即互相厮杀,战胜的蟋蟀,皆冠以将军称号。输赢亦有赌注,一般为数斤月饼或水果,主要在求一乐。

实用网站
超级简历
历史故事网
教育宝
Mc喊麦网
MC音乐网
安徽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网公益中国
消费者防伪码查询中心
井冈山兰德文旅
快递窝
含山网
高密信息港
阳新新阳网
青岛西海岸信息港
即墨信息港
公务员考试信息网
明治历史网
祝福语大全
相关内容
66岁大寿与包66个饺子的民间风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