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郑板桥与竹,正义凛然,一心为民

作者:不详  来源:每天读宋词  2024-4-24

竹子是“四君子”之一,代表着刚正的气节和谦逊的品质,也是诗人笔下的美好意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王维的“竹”;“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是孟浩然的“竹”,他们的竹子清幽,柔美,空灵,一点烟火气都不带,显得那样孤高而又透着身份感。但我们今天欣赏的两首诗,同样是写竹子的,却是那种立身山岩,整日经受风吹雨打的竹子,一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竹,还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

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竹

《竹石》

清·郑夔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篇题是《竹石》,并不是诗中是写石头和竹子,而是一幅竹石图,这是一首题画诗。郑板桥画过很多竹石画,现存世上的,都曾在多次拍卖会上卖出天价。

在郑板桥看来,竹子的精神有两个—顽强、潇洒。

诗的前两句说竹子的顽强。这个竹子不是长在松软肥沃的土地上,而是立根在破碎的岩石之中,它就是在这石头缝中长起来的。它是怎样在这些裸露的山石中长起来的呢?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放在了诗的开头,那是多么传神而又充满力量啊!因为根基贫薄,竹子只能紧紧用力,咬住青山,决不能松口,这样它才能存活下去,才能挺立起来,这是何等顽强!何等坚韧啊!

郑板桥经常把竹子和石头画在一起,写在一起。“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这石头和竹子是对立的。而在这首《竹石》里,竹子和石头又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所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

三、四句是写竹子的潇洒。

长在山岩的竹子,它没有人来呵护,经风经雨,却是昂首挺立,它的根已经深深扎在岩石之中,所以千磨万击都打不垮它。相反,正是由于长时间风雨之中的锤炼,这个竹子越发坚韧而有力量,这样它才能如此笑傲江湖。怎么笑傲江湖呢?那就是“任尔东南西北风”。

扎根岩石,咬定青山,跟风雨搏斗,这个竹子像一位坚强的战士,在与八方风雨的搏击中站稳了脚跟。这个竹子是王维、孟浩然笔下的青青翠竹吗?是那惹人怜爱,要人侍弄的幽竹吗?不是,郑板桥的竹子是贫苦百姓和贫民知识分子的化身。这些人出身寒微,根基薄弱,但他们凭借自己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世间站稳了脚跟,而且在精神上得以升华。

郑板桥出自寒门,幼年丧母,随父亲靠卖画为生,科更是屡试不第,四十多岁才考中进士,但终因官场黑暗而去官,可谓历经磨难。但他从未低头,从不苟且,这不也是“千磨万击还坚劲”吗?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促成了他对竹子顽强、潇洒精神的深度挖掘和由衷赞赏。

文人与竹

中国人爱竹,伴竹而居,杖竹而行,崇尚竹子的君子品格。我们画竹,写竹,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文人与竹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在《诗经·卫风》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就是用竹子起兴,引出君子。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成癖,每到一个地方,哪怕是暂时居住,也会种上青青翠竹。朋友问他何必这样,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竹君”的雅号由此而来。而魏晋著名的文人学士“竹林七贤”,更是经常聚集在山阳的一片竹林里,饮酒赋诗,流连忘返。

苏轼也爱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也是这样的平民知识分子出身,他也是个顽强潇洒之人。他的人生历经坎坷,但在那首著名的《定风波》中,他这样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是“一蓑烟雨任平生”,郑板桥是“任尔东南西北风”,这“任”字的背后,都是咬紧牙关的坚守!只有坚守住勇气,才能够潇洒自由啊!

刘禹锡也爱竹,他在《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中书“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他也出身不高,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逐出朝廷,遭受了长达二十三年的谪贬流放生活。但他铮铮铁骨,豪放达观,在《浪淘沙》中,他激昂地唱出“千淘万滤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是“千淘万滤虽辛苦”,郑板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这“千”和“万”的背后,都是无畏坚韧的意志,都是自信洒脱的风骨。

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竹

既说到千古爱竹之人,就不能不提“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画画只画四样—“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作了很多竹的画,又写了很多竹的诗,除了前面提到的《竹石》还有这一首咏竹诗。

《潍县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作于乾隆年间,此时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古人同榜考取的人称为同年,同年的父辈尊为“年伯”,中丞是个官名。文题的意思就是:在潍县县衙中画了一幅《竹》图,送给年伯包括中丞,这首诗就题在此画上。

上句已写竹声,通常都会接下来写竹的风貌,或者写吟风弄月之举。但诗人却陡然转笔,由萧萧竹声联想到民间疾苦,真是时刻关心百姓啊!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员形象顿然显现。

接下来诗人不禁感慨:我们虽然官职低微,但百姓的事情,无论大小,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的情啊!郑板桥这是在自己,也是在劝慰包括。由竹到人,拓宽了诗的内涵,虚实相间,意味深长。

郑板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官清正,从不欺压百姓。在淮县县令任上,时逢天灾,百姓颗粒无收,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情急之下,郑板桥自作主张,开仓放粮。上万民众得以解救,而他却因此得罪了上司,终被罢官。为了“民间的疾苦声”,他饯行了自己“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

郑板桥以科举入仕,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具有浓厚的儒家基本色调,“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他认为读书写文章,都是为了经世致用,为国为民,最重要的事业是“敷陈帝王之事业,歌咏百姓之勤苦”。而郑板桥有着深厚的农民情怀,观察社会时,往往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他这样写道:"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因为农民”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他同情农民,重视农民,把劳动人民提高到社会首位,把读书做官之人放在末等,这是真正摆对了自己做人、做官的位置。其实他还有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如《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以及《悍吏》《私刑恶》《姑恶》《孤儿行》《后孤儿行》《逃荒行》《还家行》等诗词,都是站在穷苦人和弱势者的立场上说话。

后记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郑板桥以竹之生长节理,免撩蜂蝶来比喻自己超脱世俗与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方式,表现他舒展自由的心灵状态。

昨自西湖烂醉归,满身细竹乱牵衣。摇舟已下金沙港,回首清风在翠微。

郑板桥西湖夜醉而归,穿过竹林,自行驾船,领略这微微清风。这是郑板桥的真性情。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民间的每一件事情都如这画中之枝之叶总能牵动郑板桥的情感。这是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此诗写于郑板桥决定罢官而去,他离任时囊中空空如也,两袖清风。这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气节。

郑板桥的竹,与其他的胸襟、意志、修养、人格相结合,是真正的文人品质。

实用网站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
中国文化人物网
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
青海文明网
海峡之声网
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
海北新闻网
青海党史网上陈列馆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咸丰新闻网
荆州档案信息网
武穴新闻网
安阳马氏庄园(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
河南省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
郑州市文物局
天鸡网
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
相关内容
66岁大寿与包66个饺子的民间风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