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建筑文化

河南林州盘阳村卢家大院

作者:张振海  来源:网络  2020-10-19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只要有人群聚集的村庄和市镇,到处都可以看到具有民族传统的四合院民居群落。自古商贸繁华、三省通衢的盘阳,古建民居,遍布于村中大街小巷的青石路两侧。而卢家三进四合院,便是其中四合院民居的佼佼者。

卢家大院位于盘阳村东西向大街中部。大院原来分街南、街北两部分,分别叫“南九门相照”和“北九门相照”。院落布局合理,建筑华美。上世纪20年代末,因杨三堂盖炮楼拆去“南九门相照”部分建筑,近十几年来村民新建房又相继拆去了大部分原建筑,如今只剩下临街门房一座。“北九门相照”则保留得较完好。

整个大院,进深65米,宽60米,由十几个大小院落组成,建筑整体恢宏大气,结构严谨。外部以青砖垒墙,院内砖、木、石刻,雕饰华丽。现存主院中轴线为三进式四合院。大门临街,现门楼已毁,仅剩下西侧门墙及墀头。大门正对左厢房前山墙,前山墙面则镶砌成仿木结构的照壁。门里东侧是一条长长的巷道直达后楼院。第一进院的倒座明间临街开门,当为后世改造;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20世纪60年代初,林县“引漳入林”大型水利工程的总指挥部曾设在这里,是红旗渠的诞生地。

二进院东南角有侧门,门内北侧界墙中开垂花门,院北客厅5间带檐廊,隔扇门窗,格心以方格、步步锦、龟背锦为主,前有月台。东西厢房也各3间,隔扇门窗下有高台檐廊。进入客厅,迎面上方悬挂一块长2.30米、高0.80米木匾,上有阳刻楷书,匾右边题两行字:“钦命翰林院编修提督河南全省学/院加三级记录十次朱为”,中间书写“至德可师”四个大字,正中上方有一红色篆字印章。左侧落款:“衔生员卢腾蛟妻程氏、刘氏立/道光六年岁在丙戌(1826年)新正谷旦”。 当年修建红旗渠时,县委书记杨贵就住在该院的东厢房。

由东边巷道进入后楼院,迎面高耸10间楼房,东边是三间楼房,西侧为单层3间。楼院后边是库房院、磨房、马棚及杂役仆人的住房,规格比前边所有房子要低得多。

院中石刻门墩,砖雕墀头前立面,有刻着“福、寿”“兰、室”、牛(犀牛望月)羊(三阳开泰),迎风石上还有刻着寓意“事事如意”的双狮、“富贵花开” 的花瓶之类,寄托房子主人美好的追求和愿望。柱础上刻着瑞兽,八卦图、十二生肖等。砖雕内容形式各异,但无一不是精雕细琢,技术精妙。

整个大院屋顶五脊六兽。正房大于倒座面积,倒座又大于厢房面积。正房又高于倒座和厢房高度。地面、包括院内屋里,均铺墁青砖,古朴、凝重,令人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

卢家大院的主人叫卢老錬,字錬达,名熔九。生于清乾隆时期,卒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原生在一个贫苦农家,传说开荒意外“发财”,买地置房、经商有道,成为当地的首富。在村中大街上最好的位置买下地基,从天津取样,请人设计庄园图纸,雇用外地工匠,修建了卢家大院。

中国古代建筑,由开始经商代发展到清代,无论是其外部造型、内部结构,还是四合布局都已达到成熟稳定阶段。尤其是四合院布局,是中国建筑群体平面布局的最基础单位。它整齐划一、功能完备,恰当地迎合了中国人在建筑上封闭、安全、又符合风水的心理要求。因此说,四合院布局,是中国建筑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最符合中国人居住习惯的优先选择。

四合院尽管使用的材料不同,布局造型各异,雕刻纹饰风格不同,贫富差距悬殊,但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始终围绕其主干线发生、发展、充实、成熟。几千年来,四合院这种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长盛不衰,枝繁叶茂,沁入人们的心田,注入人们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虽然各地区的四合院在形式上会有所变化,但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文化源泉和历史渊源是一脉相通的。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的安阳北徐家桥村北,就发现商代四合院式夯土建筑基址群,在陕西岐山凤雏村也发现西周时期四合院建筑遗址。不过这个时期的四合院是在中轴线上发现有中心木柱的遗迹,使四合院正房的开间数成为双数,和今天常见的布局反差较大,其根源是殷周时期人们把中轴线上的柱子和斗栱当作天帝来对待,立于中心是为了祭祀。中心柱的做法至三国时期逐渐消失。另一个是在院子的中轴线上建有一道走廊,来连接南北两座大房子,实际上又把院落分为东西两半,这种中轴线上建走廊的模式在宋画《清明上河图》中还可见到。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北京元大都遗址上多次发现了和今天的结构布局完全一样的四合院遗址。从而证明,我国元代就已经普遍存在正房单开间的四合院布局了。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它不但超越了之前的汉唐,也为其后的元明所不能及。从唐中叶开始的社会结构演变,使思想文化、习俗观念到宋代都已逐步完善,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到此已成熟定型,从宋代到民国的一千年基本未变。每当人们在历史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的科技、文化史料时,都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中国古典辨证哲学思想及“天人合一”的理念、发达的农耕文化和家庭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建筑形式走向统一的四合院结构布局。

而恰恰是五代至宋代,官府在盘阳村设置“盘阳务”,负责伐木采造及漳河河运。河运拓展了与外地的广泛交流,深厚的民族建筑文化,传统的四合院布局,在这里传承发展,更加丰富多彩。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建筑,正是在继承前代优秀营造(宋元时对“建筑”的叫法)技术的基础上,达到进一步的发展。1976年在村西北地发现一座金代砖雕彩绘壁画墓,墓中的砖雕斗栱、阑额,东、西、北三面的门窗立颊,无不再现了宋金时期当地四合院建筑的风采。

实用网站
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日本档案馆
英国国家档案馆(The National Archives)‌
‌美国国家档案馆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环境保护》杂志社
黄南新闻网
藏地阳光新闻网
香格里拉网
全球中文学习平台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网
中国语言文字网
青海羚网
西藏公共文化云
企业邮箱服务商
中国藏族网通
相关内容
剑川古城
云龙宝丰古镇
惠山古镇里隐藏有罕见的祠堂建筑群
惠山古镇·祠堂文化
无锡“牌坊文化”彰显古城千年底蕴
建筑文化2017-11-14
苏州锦溪古镇
惠山古镇文化介绍
凤凰古城:陈留镇
中山古镇
成都·甄子场(洛带古镇)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