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处暑下雨秋来早,大寒无雪春来迟”其意思是这样的----
一、处暑下雨秋来早
处暑,又名“出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此时,太阳已经到达了黄经150°,直射光已经不再那么强烈。因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处暑的解释为: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从处暑之日起,我国北方地区的天气将会趋于凉爽。
然而,此时从西伯利亚地区侵入的冷空气还处于弱势地位,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仍然会控制着整个局势,因此,除了阳光“退却”的夜晚之外,白天的温度还会依然很高,“秋老虎”还会依然很疯狂。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即便是到了处暑时节,人们依然需要注意防暑降温,否则,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但是,气候的变化是无常的。在有些年份,会突然在处暑时节出现连续降雨的天气。而一旦出现这种天气,就会逼迫副热带高压往南部地区退却,从而给西伯利亚地区侵入的冷空气造成了可乘之机,进而使冷空气占据了主导地位。即便是雨停之后副热带高压仍想“反扑”,但也很难将主导地位从冷空气的“手中”夺走了。这就使得天气凉爽下来,使秋季早早降临。
不过,秋天来的过早也是有坏处的。因为秋天的温度会很低,会非常不利于晚熟秋庄稼的成熟。因此,民间有一种“秋来早,民烦恼,收成减半可咋搞”的说法。所以,对于大部分农民朋友来说,是不愿意让处暑时节下雨的,以免导致秋天早来的现象出现。
二、大寒无雪春来迟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此时,太阳已经到达了黄经300°。在《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中这样说: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在这个节气里,是需要下几场大雪的。因为大地在经过整个冬天的风刮日耗后,土壤中的水分会显著降低,从而会导致土壤中的含水量不足。但大寒过后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意味着春天的脚步已经走来,万物开始复苏了,但万物的复苏是需要水分支撑的,倘若大寒时节没有下雪,土壤中的水分非常匮乏,那么,就会导致万物复苏时间上的延迟,最后导致春天不能及时到来,所以,便有了“大寒无雪春来迟”的说法。
由此可见,我国劳动人民还是蛮有智慧的呢!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