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风情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2-3-1

“坎儿井”是维吾尔语“karez”的音义,是干旱地区开发利用山前冲积扇地下潜水进行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的一种古老的水平集水工程。坎儿井这种灌溉方式是新疆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在与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作斗争的过程中,根据本地区的地理情况和地下水的特点,通过不断变革、创造应用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坎儿井的创造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脉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直到现在坎儿井依然在为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工程的主体深藏地下,总长曾达五千多公里,人们形象地喻之为“地下长城”。

吐鲁番坎儿井历史悠久,其起源于何地?过去有关文献资料和一些学者曾作过多种解释,众说纷纭。从目前较有说服力的考古考证资料看,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最早出现在西汉时代,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坎儿井的起源目前主要流传有三种说法:一说来源于汉代的井渠。其代表人物是王国维:“今新疆南北路,通凿井取水。吐鲁番有卡儿者,乃穿井若干,与地下相通以行水。伯希和教授以为与波斯之地下水道相似,疑此法自波斯传来,余谓此中国旧法也。”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是《史记·河渠书》。汉武帝时,有上万人奉旨挖渠,目的是引洛河之水浇灌大荔县的土地,引水至商颜山时,其渠岸经常崩塌。后来有人想出办法,即打井。井与井相通,才解决了问题。他还引用了《大宛列传》中的资料:“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又云,“宛城新的秦人知穿井。是穿井为秦人所教,西域本无此法,及汉通西域,以塞外乏水,且沙土山崩,故以井渠法施之塞下。”总之一句话:坎儿井是“国产货”,而不是“进口货”;不是新疆当地货,而是关内货。

二说坎儿井来源于波斯(伊朗)。根据是:波斯是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国家,历史已有2000多年。坎儿井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进入新疆的。立此论者说,新疆地名中有个叫“波斯坎”的,但据考察,波斯坎在泽普县,正好在叶尔羌河边,境内不缺水,水位又高,要坎儿井干什么?还有一说,说是巴基斯坦、阿富汗、土耳其和原苏联都把坎儿井叫做“kariz”,所以坎儿井应是由波斯而来的。但波斯最早的叫法却不是“kariz”,所以也属于有论无据。

三说是坎儿井为新疆当地人民所创造。根据是:吐鲁番夏季炎热,年均降水量仅约20毫米,如果没有人工灌溉,完全不能耕种。怎么办?修明渠,没那个能力,只有修暗渠才可引来地下潜流。再者,新疆人早已有掏泉引水的经验。所以,坎儿井其实是掏泉演变而来的。

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传入还是当地的创造,新疆最早的坎儿井是在吐鲁番附近。现在查出坎儿井最早记录为雅尔湖,即古交河城地区。

最初提出坎儿井导源于汉代井渠者为陶葆廉,他在《辛卯侍行记》卷六中说:“坎儿者,缠回从山麓出泉处,作阴沟饮水,隔数步一井,下贯木槽,上掩沙石,濯为飞沙拥也,……其法甚古(《汉书。沟洫志》:因落水井相通行水)西域亦有之。《乌孙传》:宣帝时遣使者案行表,穿卑侯井以西,大井六通渠也。”

王国维所著《西域井渠考》中也提到早在汉代吐鲁番地区已有坎儿井。据此说法,则坎儿井在吐鲁番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元代刘郁于1263年3月所写的《西使记》中写到“二十九日过穆锡城……,地无水,土人隔山凿井相沿数十里,下流以灌田。”

在吐鲁番阿斯塔那20号墓出土的文献《唐显庆四年(659年)白僧定贷麦契》有马缒口分部田壹亩,更六年胡麻井一亩;阿斯塔那古墓4.42、35号墓出土的文书上都有“胡麻井”的名称,据考证当时用于灌溉的胡麻井就是现在的坎儿井。据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载,唐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774年)在吐鲁番地区曾设专门的水利机构“掏拓所”,其主管官吏谓“掏拓使”,可能为专门管理和掏挖坎儿井的机构。据此文就可推断,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可能追溯到1200年以前的唐代甚至更早。

宋元时期,坎儿井工程技术得到推广,元代《王帧农书》说“大可下润于千顷,高可飞流于百尺,架之则远达,穴之则潜通。世间无不救之田,地上有可兴之雨”,“其穴之则潜通”就是指坎儿井。吐鲁番出土的有关文献在元代留下名字的掘井匠人是阿三,也是一个佐证。

到了清代坎儿井的历史就较清晰起来,历史实物、史料很丰富,有关坎儿井的文献记载比比皆是。其中与坎儿井有关最重要的两个人物要属林则徐和左宗棠。

林则徐开拓坎儿井,重点在托克逊县西40里的伊拉里克,其政绩是垦地11万亩。新增坎儿井60余条。所以有人也将坎儿井称为“林公井”。

左宗棠开拓坎儿井,当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平定阿古柏叛乱之后,共开凿坎儿井185道。清末民国初,吐鲁番坎儿井多淤塞,农业很少有进展。吐鲁番水贵如油,种麦17日浇一水,种棉26日浇一水,有坎儿井一道,每日售水得价银50两之多。为摆脱这种局面,这期间修葺原有的雅尔湖官坎5道,兴建了干沟坎儿井等许多坎儿井。有人曾作过专门调查,吐鲁番地区现有的坎儿井中就有十余条系三百年以前所掘。如现存的吐鲁番市木头沟的钱生贵坎、光头坎都有近300年的历史。鄯善县吐峪沟乡的吐峪訇坎儿井,大约是1588年开凿的,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吐鲁番市史志办一先生收藏有一件专门用于掏挖坎儿井的定向铜灯,经北京大学对铜灯及其表面油垢进行同位素鉴定表明此灯有360年左右的历史。以上证据有力证明坎儿井在吐鲁番决不是仅存一、二百年的历史。

坎儿井自古以来就是吐鲁番地区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但由于当时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直到清朝道光年间,吐鲁番的坎儿井只有接近300条,坎儿井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根据史料显示,道光25年林则徐被贬新疆时,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赢得当地官吏和人民的尊重。他不计个人恩怨到新疆后协助伊犁将军考察边防大兴屯田。他1845年到达吐鲁番,当看到坎儿井后异常惊奇,后经考察积极予以大力推广,为吐鲁番坎儿井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883年左宗棠进疆后,号召军民大兴水利,在吐鲁番开挖维修坎儿井200处,在鄯善、库车、哈密等处都新建不少坎儿井,并扩展到天山以北的奇台、阜康、巴里坤和昆仑山麓的皮山等地。

民国初,新疆水利会勘查全疆水利,重点对吐鲁番、鄯善等地的坎儿井进行了规划,提出了开凿新井和改造旧井的计划,重点普查了吐鲁番、鄯善、库车和阜康等地的坎儿井及水资源状况,以吐鲁番为例,当时普查的结果“河水居其三,坎水居其七”。据查吐鲁番当时坎儿井达600道,鄯善约360多道,托克逊100多道,对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它对吐哈盆地绿洲的形成和发展,绿洲文明的孕育,特别是吐鲁番文明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这个绿洲和绿洲文明,也完全可以说吐鲁番的文化就是坎儿井文化。

在20世纪60年代的夏日,在坎儿井涝坝旁林荫下,妇女们用脚蹬着摇床哄着孩子,手里绣着花帽,同时不停地和女伴说着悄悄话,高兴了抿着嘴笑一笑。男人们三五成群地下着“方”(当地的土围棋),不时爆发出争吵声,打破了周遭的宁静,涝坝里浮在水面的鱼儿吓得激灵一下沉到水底去,树上的小鸟也停止了鸣叫。这种和谐安逸的田园风光令人难以忘怀。在吐鲁番只要是绿洲,只要在有人居住的地方这样的画面处处可见。在坎儿井灌区,以坎儿井名字命名的居民点多以百计,什么琼坎、克其克坎、童家坎、烂庄子坎,以坎命名的行政村也是很多的,如赛子坎村、拜什他木坎村、乔雅坎村……都是行政村名。在吐鲁番地区以坎儿井名命名的乡镇有达朗坎乡、迪坎乡等,达朗坎乡是因为乡政府驻在这个村而得名。

坎儿井因其独特的施工工艺及深厚的历史文化享誉世界,被人关注,成为吐鲁番地区非常有名的旅游项目之一。来吐鲁番地区观光的游客几乎都要游览坎儿井,坎儿井每年为吐鲁番地区创造着较高的旅游收入,可以说坎儿井不仅丰富了吐鲁番地区的旅游项目,提高了吐鲁番地区作为旅游城市的地位,也对吐鲁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实用网站
湖州南太湖网
张家港爱上网
钱塘下沙网
海盐网
淮安人网
高校人才网
应届生求职网
智通人才网
学宝公务员考试网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游鱼旅行网
中国证书查询网
网展
悉尼歌剧院
伦敦交响乐团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比格设计
搜搜Gif(SOOGIF)
相关内容
悠远与神秘的佤族祭祀
民族风情2010-05-10
白象之神—傣族的象崇拜
民族风情2013-01-04
傣族的建新房与贺新房
基诺族婚恋“三部曲”
布朗族的“邀贯奇”婚俗
拉祜族的抢头巾
爱尼人“偷姑娘”
彝族男女姑娘房里同床-只动口不动手
基诺族风俗习惯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