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风情

锡伯族姓那氏姓的历史居住地和历史变迁情况

作者:那泽轩  来源:网络  2016-12-19

锡伯族姓那氏姓的历史居住地和历史变迁情况

锡伯族现在居住在黑龙江省双城市那姓氏(那拉氏)先人原本居住在大兴安岭东麓,至十六国时(304年~439年)。慕容等部南迁至黄河流域并建立了政权,后融于汉族。那姓由于没有随着南迁,就变为少数鲜卑人仍然居住在嫩江、绰尔河、松花江一带,保持了原来的生产方式。这部分鲜卑人就是今日锡伯族的先民和锡伯族那姓的祖先。到了明朝末期,他们是被努尔哈赤在1593年击溃的九个部落之一。

锡伯族原本隶属于蒙古科尔沁,天命四年 (1619年)科尔沁蒙古陆续归附后金,自崇德元年(1636年)至顺治五年(1648年)先后设立科尔沁十旗,于是这部分锡伯族被分编各旗,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于全国驻防兵源紧缺,加之东北防务的需要,请政府咨文科尔沁王公、台吉等,悬赏要求献出所属的锡伯、卦尔察披甲者。

在此情况下,科尔沁王公,台吉们遂将其所属的锡伯、卦尔察、达虎儿丁一万四千四百五十八名全数进献。其中可披甲者一万一千八百一十二名,共编八十四牛录,其中锡伯七十四牛录,派驻齐齐哈尔、伯都讷和乌拉三城。至此,锡伯族就都直接录属于满洲八旗的统治之下了。移驻伯都讷新城三十牛录。披甲二千名,是从伯都讷附近拣选的;附丁二千名,是将散居科尔沁王所属地方,西拉木伦,养息牧及辽河流域的锡伯人,都集中起来,依次安置于伯都讷附近。另又从伯都讷兵丁内拨披甲五百名,附丁一千名,移驻松花江与嫩江汇合处附近北岸绰尔门地方。此两处驻丁均归伯都讷副都统管辖。那姓人氏家族人员就是散居在科尔沁王所属地方,西拉木伦、养息牧及辽河流域的锡伯人。

锡伯族的那姓人氏家族人员,后来都直接为清朝服务,是始于与沙皇俄国的战争,他们为清朝官兵提供后勤服务。从此锡伯人被编入满洲族八旗,驻防在齐齐哈尔、墨尔根、都伯纳和吉林街等地区。那氏家族被编入满洲八旗镶蓝旗的乌鸡牛录,驻防在都伯纳。随着清军的南下,锡伯族军民进行了第一次南迁,集中分布于辽宁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岫岩、凤城等地,锡伯士兵在盛京各地的人数是:盛京(沈阳)城内驻有二百名,开原二百八十五名,抚顺二十名,铁岭二十名,辽阳二百四十七名,牛庄十名,熊岳一百零一名,复州(复县)一百七十八名,凤凰城二百零五名,小黑山二十名,金州一百五十九名,岫岩八十二名,闾阳驿(在沟帮子西)二十名,白旗堡二十名,小凌河二十名,兴城二十名,中前所二十名,中后所二十名。总计一千六百零七名。那氏家族就被移住在岫岩包括在的八十二名之内,一直到“大西迁”开始。

在清代乾隆朝征服新疆后,1764年锡伯人由朝廷统一调防,要求驻防以守卫新的边疆,逐渐在查布查尔聚居。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锡伯族奉命西迁伊犁戌边,历170年。主要是在清代的前期。这一时期是锡伯族在清代的首次大迁徙,形成居住大分散的开始,也是清政府对于锡伯族实行“分而治之”的开端。锡伯族人民从自己长期聚居的地区分散到许多地区,随着频繁的驻防、调防,不仅移居东北三省,而且奉遣远戍云南、新疆。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驻防力量,清政府决定从东北地区调遣锡伯族官兵携眷到伊犁地区驻防。1764年有1016人被征调到新疆戍边,连同眷属共计3275人。最后选取官员10名,兵丁1000名,但后来查出,实际到达伊犁的人数为4030人。其中沿途降生的350余名,不忍骨肉分离跟随而来的400余名。锡伯营是军事、生产、行政合一的组织,战时从征,平时生产。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集中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以及伊犁河流域的霍城、巩留两县戍边。

从此,锡伯族分居东北、西北两地。青年人充当“披甲”,服役当差,闲散附丁和家属则从事农副业生产。我们那氏家族随着满洲镶蓝旗的乌鸡牛录“大西迁”,来到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纳达齐牛录乡,在此地戍边80年。

12
实用网站
井冈山兰德文旅
快递窝
含山网
高密信息港
阳新新阳网
青岛西海岸信息港
即墨信息港
公务员考试信息网
明治历史网
祝福语大全
塔罗记
我要旅游网
超赞地名网
历史人物网
司马青衫
奇趣网
台词课
壁纸高清
相关内容
长兴金钉子远古世界景区
民族风情2010-05-10
白象之神—傣族的象崇拜
嘉兴乌镇旅游景区
傣族的建新房与贺新房
基诺族婚恋“三部曲”
布朗族的“邀贯奇”婚俗
拉祜族的抢头巾
嘉兴湘家荡度假区
奉化滕头村景区
基诺族风俗习惯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