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风情

蒙古族给孩子起名的习俗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9-7-19

蒙古族给孩子起名的习俗

蒙古族每一个人都有名字,所有的名字都有一定的意思。反映着历史时代,社会风尚和民族特点。蒙古人起名有着自己的特有习俗。

蒙古族给孩子起名字,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婴儿出生,即给予命名。一般家庭都有最受尊敬的长者命名。过去,信奉喇嘛教的人家,也有请喇嘛教给孩子起名字的。蒙古族婴儿取名字,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请人取名

请人取名,这是蒙古人取名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习俗,其他民族也有,但在过程、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不完全相同。据种族学、民俗学的著作记载,在较早期蒙古族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要进行洗礼仪式。洗礼之后接生母把孩子用皮摇篮包起来,然后给新生儿取名。如果洗礼时请了喇嘛,那么也有熏香,请喇嘛取名的习俗。当然,也有让新生儿接生母、爷爷奶奶、家乡有名望的长辈等取名的习俗。另外,有些学者描述过这样的取名习俗:给小孩取名的人,要在母亲的耳朵旁把所取的名字低声耳语,若是男孩,在右耳朵旁低声耳语,若是女孩,在左耳朵旁低声耳语,然后向大家宣布。

2、以动物命名

如《蒙古秘史》中的孛尔帖赤那和豁埃玛阑勒(苍狼和白鹿),及至今之胡和鲁和查干巴日(青龙和白虎)少布(飞禽)、巴拉(虎)、赤那(狼)、阿不尔斯郎(狮子)、部日固德(鹰)等等。

3、以山川湖海、日月星宿等命名

如:达来,萨红、阿迪亚、索米亚宾巴,朝鲁(石头)、阿古拉(山)、牧仁(河)、塔拉(原野),娜仁(太阳)、萨仁(月亮)、敖敦(星辰)、娜仁高娃(太阳般美丽)、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

4、以父母或家中长者的意愿命名

如所生为女孩,长辈希望再有一个弟弟,就叫胡达古拉(带小)、都台(招弟),希望孩子成为英雄就叫巴特尔和芒列斯琴(聪颖)、乌云(智慧)、高娃(美丽)、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

5、用表现孩子相貌、姿色、习性特点的某一个词起名

例如:班图高尔(滚圆的脸)、察嘎来(白胖的)、朝宝(活泼的)、苏日拉昆(魁梧的)、陶格塔衮(文静的)等。

6、用孩子出生时遇到的某一件好事、要纪念的事或者纪念日、日期、季节以及爷爷、奶奶的年龄等起名的习俗。

例如:铁木真(成吉思汗出生时,抓来了塔塔尔人铁木真)、新巴雅尔(农历新年初一时出生)、朝鲁门(黎明)、吉仁泰(六十)、道伦静(七斤)等。

现在老年人中,叫胡和鲁和查干巴日(蒙古语),哈丰阿、胡图荣嘎(满语);官布道尔吉、苏达那木、敖其尔(藏语)的,大多出生在解放前,比如上述蒙古语名,就是按照蒙古族传统习俗,由家中长者起的名字。满语名则清代以来受满族影响起的名字。至于藏语名,多有佛教色彩,是解放前请喇嘛命名的。

7、起名,希望孩子有美好的未来

选用从某一方面直接的希望祝愿意思的词起名,祝愿孩子健康平安、有美好的未来。例如:阿木古楞(平安)、阿木尔吉日嘎拉(平安幸福)、斯琴(聪慧的)、朝格图(有朝气的)、苏雅拉图(有文化的)、乌力吉(吉祥的)、满都夫(兴盛的)、朝日格图(有志气的)等。

8、按事物或物质的美好特征起名

蒙古族有按事物或物质的某一美好特征给孩子起名的习俗。表现蒙古族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心理及情感。例如:娜仁(太阳)萨仁(月亮)、阿日斯楞(狮子)、阿古拉(山)、哈斯(玉石)等。

9、按兄弟关系起名

(1)按复合词的开头一直起名:哈斯鲁(玉石龙)、哈斯其其格(玉石花)、哈斯额尔顿(宝石)等。

(2)采用顺次连接的方法其名:恩和巴图(平安结实)、巴图布仁(结实完整)、布仁特古斯(完整圆满)等。

(3)用近义词起名:娜仁(太阳)、萨日娜(月亮)、敖敦(星辰)、朝鲁门(启明星)等。

(4)用字形、读音相近的词起名:乌日汗、乌雅汗、怒目汗、呼格吉日拉图、吉尔嘎拉图、达布希拉图等。

(5)起名有用兄弟的名字组合成为词组或者表达某一思想的现象:乌日汗、(温暖的)、哈布尔(春天)、巴彦(富饶的)、那木尔(秋天)等。

(6)蒙古人认为孪生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有一切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非常讲究名字和东西要保持一样。例如:敖敦(星辰)、苏敦(星辰)、斯琴(聪慧的)、莫日根(聪慧的)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自己起名的做法更加普遍了。希望祝愿孩子健康和有美好未来的意思更多了,还有的与亲人商谅,起符合大家想法的、有意义的名字,今天的名字就有更丰富的意义了。

实用网站
星座乐
星籁
黄河口信息港
爱头像
大学生必备网
汉阴新闻网
宝鸡在线
好期刊网
美文网
华商签证
句子屋
emoji表情符号大全
中国贸易新闻网
独阅读
书耽
大河文学网
清风文学网
粉瓣儿文学网
相关内容
长兴金钉子远古世界景区
民族风情2010-05-10
白象之神—傣族的象崇拜
嘉兴乌镇旅游景区
傣族的建新房与贺新房
基诺族婚恋“三部曲”
布朗族的“邀贯奇”婚俗
拉祜族的抢头巾
嘉兴湘家荡度假区
奉化滕头村景区
基诺族风俗习惯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