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古代的“坐文化”:怎么“坐”才叫坐有坐相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9-12-18

在如今的现代,复古之风盛起,装修、家具里面都少不了传统的中式风格。特别对于“坐具”这一块,更是大有转折:“坐席”、“榻榻米”等非椅子类设计越来越受到年轻人们的喜欢和选择。回想着古人们的坐姿,它代表的那种接近自然、神韵优雅的场景,着实令我们神往。那么今天我们就以古代时期的“坐姿”作为切入,了解一下古代的“坐文化”。

在我国,椅子的雏形大概是在唐宋时期之后才发明的,如果谈到普及可能更要到宋代以后了。因此在此之前,古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的。而众所周知,我国的古代传统社会是十分讲究礼节、仪式的,在待人接客时一定会贯穿其中的坐姿,则必然同样也马虎不得。那么,这里面有什么的讲究呢?

一、最开始也最合礼仪的坐姿——“安坐”

“安坐”是我们最常见的端正的跪坐形式,也是最早出现的在公共场合使用的坐姿。它的描述是:“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也就是“膝盖着地面作为支点,小腿平贴着地板,然后把屁股放到后脚跟上”这么一个姿势。

这个姿势最常见的形象也就是日本人至今日常生活也在使用的跪坐姿势。相信现对我们久坐椅子的国人来说,尝试这个动作久了肯定都有脚跟部和臀部都非常酸痛的感觉。确实啊,即使是习惯了这个坐姿,也还是会有不舒服的地方。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个坐姿那么的不舒服,还会是古人坐姿的首选呢?

原来这是从现实角度制定的坐姿:在上古时代,无论男女都是穿裙子的,而裙子里面是不穿内裤的。到了春秋战国,虽然裤子终于得到普及,可是裤子是没有裆的,连裤腰也没有,一左一右套在腿上的时候,关键部位还是空的。

所以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这种跪着坐的形态,可以起到遮羞的作用。于是这种“安坐”姿势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上层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礼仪并被传承下来了。

对应这种“安坐”姿势,其相配套的坐具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生产力还不那么发达的时候,大家的“安坐”都只是简单地坐在席子上的。而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经济状况,也只是更新一下所坐席子的材质,如最常见的是用草编制的草席。草席又分贵的和便宜的,贵的叫蒲席,用蒲苇编制而成,便宜的叫蔺席,用马兰编制而成。

而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人们就可以不只是坐坐席子了,开始有了更别致的坐具——一“床榻跪坐”:主要集中在汉到唐这段时期,这种就是跪坐在把能睡的床的大小一样的一个开口大型矮坐具。所以后来皇帝宝座之所以那么大其实就是这样发展而来的一种高级版的“床榻”。

再之后就慢慢发展出一些专门制作的小型精美的矮坐具,只专门用来处理“坐”的家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东传,佛教僧侣的“椅”及“结跏趺”坐姿,华夏汉族的坐具就慢慢往高坐具转移了。

二、古人最随便的坐姿——“箕踞”

那么相对于高雅正式的“安坐”,平时居家的随便舒服一点坐姿就是“箕踞”了。秦汉以前,除了礼仪性质的坐外,还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在非公开场合有蹲踞、箕踞等姿势。蹲踞与箕踞相对舒适、自由,是古人较为随意的休息性姿势。《说文解字注》说道:箕踞乃 “臀着席,而伸其脚于前”。就是两腿伸直拉开,呈八字状,看起来似簸箕。

其实说白了就是亦蹲亦坐,我们现在在路边累了的时候蹲坐下来休息,两脚弯曲八字叉开,屁股和脚底都碰到地面的那种姿势,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行为在今天也还是很多人都会觉得不雅,其源头也就正是源自于古代对这种姿势的解读也是比较粗鄙所致的。

三、随佛教传来的第二选择——“盘坐”

在“箕踞”的基础上稍加改进——把两腿缩进相互盘起来放至身前的坐姿,就是随着佛家“打坐”的简化版而演变的。这种坐姿更大程度减少了自己坐着时候的占地面积,会比跪坐舒服一点。严格意义上来说,盘坐也还是属于“箕踞”的一种的,只是大家会认为其更优雅一点,能够直起腰背。是一种介中的坐姿选择。

四、改革变化流传至今的坐姿——“垂足坐”

我们现在相对于日韩等国家,他们还仍旧保留着跪坐而我们转为坐椅子的重大转变,就出现在这个坐姿“垂足坐”的演化上。其主要原因就是晋代五胡乱华时期形成的:那时汉人政权被迫迁存于东南一隅,而北方是五胡十六国的胡人政权主导,胡人们没有跪坐的习惯,他们一般是以我们现在这样子的坐姿坐在“胡床”上面的。

所以“垂足坐”这个姿势一点也不难理解,它大概就是我们现在坐椅子的姿势。

受此影响,高家具和垂足坐逐渐取代跪坐。而到了结束纷繁乱世后一统的唐代,唐皇族实际上也是北方同化后的胡人的一脉,仍未脱去这种习惯,由皇族带头以垂足坐的姿态坐在高坐具上逐渐被民间社会接受;而相应的高家具也越来越多,慢慢椅子的雏形也在唐宋之间彻底形成,并逐渐加以改进慢慢更符合了人体的生理构造,最终在宋代就彻底变成了与我们现在完全一样的情况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基本生活坐在椅子的情景,在宋代就固定下来了。

实用网站
医联媒体
民福康
化龙巷
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
易车
客车网
航空之家
八百方网上药店
天气五
上海保姆网
滨海网
涉县100
牡丹江信息港
涡阳论坛
经典重庆网
池州人网
慈溪论坛
黄山市民网
相关内容
66岁大寿与包66个饺子的民间风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