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广东珠海各地地名的由来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9-7-26

珠海一个个老地名的背后,是传说,是故事,是历史,更是文化。那些老地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或因人命名,或因事命名,或因景命名,或因物命名,就那样静静躺在地方志册页上。

对珠海而言,自1980年成为特区,至今三十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要说珠海人的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有原始先民在这里栖息,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在这长达四五千年的变化过程,珠海老地名见证了这其间的所有印记,极其弥足珍贵。

随着珠海城市化的进程,让许多珠海的老地名成为了“历史”,例如长沙圩现在叫棕榈假日,华子石现在叫华南名宇,北岭现在叫岭秀城,大姑乸现在叫怡景街,菱角咀现在叫海滨泳场,白石村现在叫银石雅园了,珠海还有很多老地名,渐近遗忘。

大吉大利,就是吉大

明代这里本叫吉岭村。村中有个打鱼人晚归时为了祈求路上平安,便在灯笼纸上写着“大吉”二字。当地人戏称他为“吉大人”,后来连村子都变成“吉大人村”,简称“吉大”了。

水拥坑为什么叫“水拥坑”?

水拥坑也叫“水翁坑”,在《广东省珠海市地名志》中是“水雍坑”,清代建村,原称军冲,后因村前的山坑水沟边长有茂密的水蓊树改名“水蓊坑”。变成“水翁”,显然是为了书写方便,而“水雍”据推断应该是由“水翁”的粤语发音沿用而来。

华子石为什么叫“华子石”?

明末时期,北面村头有一块很像耙齿的石头,所以叫“耙齿石”,到了清末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唐家为什么叫“唐家”?

唐家湾,她有一个古老的地理名字——釜涌境。

即流传的“先有釜涌,后有唐家”。据考古发现,唐家在三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进入阶级社会后,逐渐聚居成村。最早居住的是江、程、冯三姓人家,初名“三家村”。唐宋以后,改名为“釜涌境”。而有文字资料记载的釜涌境,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广州府志》记载“北宋朝,府南百余里之釜涌境,海隅有银矿,庶民争赴开采,至有举家迁徙者……”。后因村子的地形像一口鱼塘,就被称之为“塘家村”了。

契爷岭的得名

广东味十足的契爷岭,是由后面的“契爷山”得名,至于“契爷”的出处,就无从考究了,但字面上确实透着实实在在的广东味。(注:广东人称“干爹”为“契爷”)

福石,前一个福善围,后一个石鸡潭

位于香洲区西部约8公里,北邻造贝村。以福善围和石鸡潭各取一字得名。聚落在福善围坐北向南呈带状分布。原有耕地539亩,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1985年因特区建设需要,国家征用土地,村民转而从事工副业生产。

兰埔,这里的兰花开得正艳

位于香洲区西南面约7公里处,东北与石矿场相连,东南与拱北相邻。清朝时曾有军队在此训练,故有教场埔之称。清咸丰年间建村。后因此地兰花甚多,芬芳吐艳,清光绪年间改名为兰埔。

夏村,与姓氏有关

位于香洲区西南部,与兰埔村相邻。北邻前山镇,南距澳门3公里。清朝嘉庆年间,宋、夏两姓人家分别在三台石山脚下僻村,有上、下村之称,宋氏为上村。夏氏为下村。后来宋氏全部搬到下村同住。因“下”字不吉利,后以夏氏比宋氏人多。故得名夏村。

莲塘,其地形似塘中莲藕

位于香洲西南部,西邻造贝,东南面邻前山。清代嘉庆年间建村。该村因坐落在密林中的一块低洼地带,坑水清澈,环境形似塘中的莲藕,故名藕塘坑。村人认为此名不雅,改称莲塘。过去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

竹林埔,缘因那一片茂盛的长竹林

在香洲区西北部14公里,与那洲林场相邻。清代建村,因该村建在遍长竹林的荒埔上而得名。

会同,有情有义更有爱

在香洲区西北部11公里,东面靠山,南邻白叶林村。1836年,有姓莫、鲍、欧阳三家人约定于某月某日某时自不同地方会同一起到该地建村,建村后起名为会同,沿用至今。村内有“楼霞仙馆”古迹。

白石,没错,就是白石头坑

位于香洲区西南面,东南与北岭村相邻,北面靠近九州大道,西面近粤海西路。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由钟、汪、李、唐四姓开村,因地处板障山脚下的白石头坑附近而得名。过去以种植蔬菜为主。

鸡山,莫非是那里的鸡比较出名?

不是那里的鸡很出名,而是位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南侧,东临大海。元代建村,在清朝时称鸡柏村,建国后改为鸡山村,因村后山形似鸡而得名(我只能说先人们你们太有才了)。背山面海,聚落在鸡山向东南方向呈块状分布。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是革命根据地之一。

山场,只是把一个香字去掉了

南宋咸淳九年(1273)建村,原称香山场,据同治十二年《香山县志》记载,该村在凤凰山南麓石溪坑山脚的丘陵谷地,坐北朝南,呈棱状分布,山上遍长山花.芬芳吐艳,故称香山场,新中国成立后简称山场。

湾仔沙,沿岸的沙滩地留下多少童年印记

位于老香洲南侧海湾沿岸。北起海燕路,南至东风路东段,东起海边,西至风凰南路中段。原是海湾沿岸的一片沙滩地。1840年以后,由海浪冲积渐成湾形的沙滩,故名。1980年前这里居民大部分都是渔民。

凉粉桥,没错,那里的凉粉的确很出名

凉粉桥的典故,是大家极其引为乐谈的事情。

据说,这名字的背后有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珠海有一家餐馆以做凉粉出名,赌徒吃了就会逢赌必赢。

可是老板得了怪病,他临死时说想建一个桥在餐馆边上,一是为了给村子带来方便,二是为了给自己后人在生意上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可是还没说过桥的名称就断气了。

于是,后人就建了一座桥,为了记念他,而名作凉粉桥。后来桥要改建名字也被保留下来。虽说是传说,可也恰恰反映了珠海人的民风十分淳朴。

银坑,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位于香洲区东北面5公里处。明代建村,初称银溪,后称银坑,因村口有一条山坑而得名。村庄背山面海,风景秀丽,海区盛产牡蛎(蚝)。1956年建立国营银坑养殖场,村民转为养殖场职工。

湾仔,原来叫湾仔沙

位于香洲区西南部10公里,与澳门只有一河之隔。是镇政府所在地。明代嘉靖十四年(1553)有斗门人到此建村,那时这里有一块大沙滩连着数个小沙湾,人们因此称为“湾仔沙”,后简称为湾仔。聚落在嘉林山麓,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呈混合状分布。是珠海市鲜花、蔬菜出口的主要基地。

北山,将军山北面而得名

位于香洲区西南部13公里,与双石相邻。明末建村,因村前过去是蚝田,多堆积蚝壳,原叫蚝排仔。后以谐音称河排。

翠微,举人回乡题词得名

位于香洲区西南部约7公里,东邻山场村,西邻造贝村,北邻上涌村。宋代末期建村,原称翠环,后在清康熙年间村人郭以治中科举,回乡题词一首,词中有“苍苍横翠微”,村人便以翠微取名。该村南洋庙付屋,是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址,吴治山祠是省港大罢工时期翠微工人协会会址。

造贝,的确是贝壳比较多

位于香洲区西南部8公里,东邻翠微,南至南屏码头,西至中山沙角环。明代建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其地处海边,贝壳比较多,人们就筑造大炉灶作烧壳灰之用,故名灶贝,因灶与造同音,后改为造贝。1939年,该村成为当时中山县抗日游击队的联络点一。

实用网站
明治历史网
祝福语大全
塔罗记
我要旅游网
超赞地名网
历史人物网
司马青衫
奇趣网
台词课
壁纸高清
书画艺术服务中心
汇率网
临淄信息港
淮安网
莱芜都市网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星座乐
星籁
相关内容
66岁大寿与包66个饺子的民间风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