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传说

广东云浮民间故事

作者:周业锋  来源:网络  2019-1-23

张公庙小姐

到过郁南连滩张公庙的人,都会发现庙内有一个特殊现象——在张公正殿之旁,还有一个小姐殿,相传供奉的塑像就是张小姐。对于张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明朝功奠三邑的广东总兵官张元勋,而对于张小姐,却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曾了解,并且对张公庙内供奉张小姐的塑像而充满疑惑。那么,这位张小姐到底是何许人也?她又在民间流传着什么样的传说故事呢?

故老相传,张小姐正是张元勋将军之妹,她大有兄长之风,自幼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是张元勋麾下的得力干将。明万历四年,当时身为广东总兵官的张元勋奉命率军征剿罗旁山起义瑶民,就是那次征战中,张小姐也追随大军出征。当时,张元勋麾下统领着十哨士兵,他派数哨士兵渡过西江到达德庆,然后再西走进入桂境,切断瑶民北遁去路,而他则率领数哨士兵亲自到达江南罗旁山区,深入瑶人腹地,准备与瑶人决一死战,而张小姐也是在这个队伍中。某日深夜,张小姐在巡查岗哨完毕后,回到大营便卸装冲凉,正在她沐浴之间,忽然营外传来激烈的战斗声,她立即问营外的士兵发生什么事请,士兵回答这是瑶人趁夜前来劫营营。

张小姐闻讯大怒,也顾不上穿衣披甲,执起宝剑就出营策马而去,以迎战前来劫营的瑶人。张小姐不愧是身经百战的女将,在与瑶人的交锋中,她骁勇善战,愈战愈勇,杀敌武术,一直持续到凌晨,杀退所有瑶人。此时,已届鸡鸣,东方见白,张小姐感受到丝丝凉风袭来,才发现自己身上是一丝不挂;这个时候,驻守别营的其兄张元勋也闻讯赶来,张小姐顿觉羞耻,遂策马而去,在一颗老树下自刎而亡。待张元勋赶至,张小姐已经气绝,张元勋痛心疾首,抱尸痛哭,多时方止。天明以后,张元勋命令手下士兵寻来一套女戎服,为张小姐尸体穿戴,然后就地埋葬。数月后,张元勋平定罗旁瑶乱,三罗建制,三罗人为纪念张元勋的功德,便在三罗各地修建张公庙,四时不绝祭拜;而三罗人在供奉张元勋的正殿旁,还建有一个小姐殿,这正是为了纪念张元勋之妹张小姐而建的,香火并旺,这便是张公庙小姐殿的由来故事了。相传如今张公庙小姐殿中的张小姐塑像,仍然是一尊躶体塑像,外着凤冠霞帔戎装,每年张公诞前,庙里都会请来妇女为小姐更衣,以待正诞之日接受善信朝拜。

如今,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张公庙会,庙方都会按照传统习俗举办“张公出巡”活动,该活动中,会选一男一女二人分别扮演张元勋及张小姐,身骑高头大马外出巡游,这个活动再现了张氏兄妹那英姿飒爽的气势,还原了四百多年前那场决定三罗历史进程的战争背景,使现场观众都能从中获取到历史信息,并且认识到这片大好河山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自由与和平。

烽火罗旁山

在云浮三罗地区的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著名地标——罗旁山,明朝中叶著名的罗旁瑶乱及罗旁战事就在此地发生,而后来三罗的名称也是源于这座山。那么,罗旁山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三罗地区又因何而得名呢?

民间相传,过去西江中游南岸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该石由江底露出水面,高深莫测,石面有奇异纹路,纹路就像指南针一样,由一个圆心延伸出两条线,分别指向正南和正北,就像是为过往路人指明方向一样,其功能无异于地理师用的罗庚,因而时人为该石命名为“罗庚石”。当时罗庚石旁,是一片荒凉的山区,自唐朝以后,便有瑶人聚居于此,因山处罗庚石旁,因而得名“罗旁山”。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旁山瑶人越来越多,他们依山筑寨,随意渔弋,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进入明朝以后,朝廷对少数民族采取高压政策,对罗旁山瑶人进行排挤、压迫,在此背景下,瑶人忍无可忍,最终选择起义,与官府对抗,由此开启了长达百年的所谓“瑶乱”。

罗旁瑶人起义后,朝廷专设两广总督一官,令其对罗旁瑶人开展征剿工作,但是,总督府一再迁址、总督一再换人,官府就是无法有效地对罗旁瑶人开展征剿工作,原因就是罗旁山区地处两广交界,只要官兵自广东来,则瑶人避走广西,官兵自广西来,则瑶人避走广东,瑶人采取的是“官有万兵,我有万山,敌来我去,敌去我还”的游击战略,使官兵非常无奈。直到万历四年,广东总兵官张元勋率领十哨明军直捣罗旁,深入罗旁腹地,尽破罗旁瑶寨之后,罗旁瑶民才悉数被歼,有少数瑶人则远走他方,从此罗旁山区归汉人所有,“罗旁瑶乱”被平定。之后,两广总督凌云翼上书朝廷,为加强官府对罗旁地区的有效统治,他奏请朝廷升原泷水县为直隶州,取“罗旁瑶乱平定”之意,为直隶州命名为“罗定”,以罗旁山划界,东山设置东安县,西山设置西宁县,二县归罗定州管辖,此三邑史称“三罗”,所以三罗之名也是源于罗旁山这个著名地标的。自此以后,“三罗”作为一个地域名称被延用了三百多年,可谓影响深远,直至清末民初才停止使用。

罗旁山大名,不知源起何时,不过在明、清两代,绝对是声蜚岭表的,究其根源,皆自罗旁一役。如清初《读史方舆纪要》就记载:“弘治中,御史万祥言肇庆山峒贼巢,有罗旁山、大潭坑二处,盖泷水本属肇庆也。”又载:“水纹山,高七十丈,周四十余里,山下有泉,沸涌而出,或谓之罗旁山。”不过自近代以来,罗旁山之名逐渐淡出史书,很少人还知晓其历史,直至今天,罗旁山确切方位而不得稽考,这确实是本土历史文化的一大损失。

文塔飞来钟

在罗定市泷江之畔,矗立着一座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的三元塔,此塔是罗定知州商之相为祈求罗定州学子高中三元而建,俗称罗定文塔。罗定文塔自建成始,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数百年间,文塔对罗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间对于这座塔的传说故事也是多不胜数,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文塔飞来钟”的故事。

相传明万历年间,罗定州经过数十年的经纶,社会日趋安定,经济日趋复兴,礼教日趋鼎盛,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知州商之相的倡议下,罗定州士民在泷江北岸热火朝天地开启了修建文塔的工程。又过了一段时间,经过罗定州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付出,文塔塔身终于修建完毕,就在士民都为之鼓舞的时候,一个巨大的难题又摆在人们面前——如何为文塔封顶。我们都知道,在四百多年前那个劳动工具落后的年代里,要为一座高达七层的塔楼安装塔顶的确是一个令人煞费思量的难题,如果没有相当浩大的工作量和相当先进的安装机械,要解决这个难题简直是不可能的。眼看文塔暂时无法封顶,那些修塔人就回到驻扎在塔下的营帐休息,准备慢慢再办法解决该难题。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之际,一天夜里,不知从何处飞来一个大铁钟,大铁钟不偏不倚,刚好落在罗定文塔顶部,与塔身可谓浑然一体,罗定文塔就这样神奇地“封顶”了。

翌日,修塔人醒来都发现了这一奇观,莫不惊异,他们立即将此事上报知州,商知州闻讯也立即赶来参观,大家看着那个天然而成的塔顶,都是充满激动、振奋、赞叹。就这样,罗定文塔修建工程算是圆满竣工了,接着,商知州又在文塔之右修建起当时罗定州的高等学府——维心堂,维心堂落成之日,商知州请顺德籍状元黄仕俊为该堂作记,这便是流传至今的《创建文塔维心堂记》了。

皇天封顶、状元作记,这是罗定文塔修建之初的两大盛事,至今在民间广泛流传。当然,“飞钟为顶”自是坊间之言,不足为信;今罗定文塔之塔顶,是为重达七吨的莲花座铁柱,这也是广东古塔塔顶之最,在四百年前,那些修塔人到底是如何将这件铁柱升上塔顶的,至今成谜,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代罗定州劳动人民的技巧和智慧,这是值得三罗人民都引以为豪的事。

首页上一页78下一页尾页
实用网站
妙手医生
健康一线
有来医生
中公考研
手机号网
奇缘阁
名字网
动脉网
医联媒体
民福康
化龙巷
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
易车
客车网
航空之家
八百方网上药店
天气五
上海保姆网
相关内容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玉皇大帝是谁封的
天女散花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