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传说

无量寿佛“生在郴州,死在全州,成佛在衡州”的传说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9-7-5

无量寿佛“生在郴州,死在全州,成佛在衡州”的传说

全州“ 无量寿佛”

“楚南第一禅林”------湘山寺佛刹始祖全真和尚,生于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死于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相传,他死后,其真身一直保存着,直到明万历丙戌年(公元1586年)二月初八夜,寿佛的真身才自然被焚火化,历时719年,可谓是神秘与传奇。

全真宗慧禅师(735年—867年),牛头禅第八世传人,曾在湘源(今广西全州)湘山寺驻锡百余年。生前寂后,全真被当地人认作是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化现,其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全真世寿132岁,可能是中国僧人中最为长寿者之一,人们很容易将之和“无量寿”联系在一起;

无量寿佛

二是全真生前寂后有诸多灵应事迹,如“掷锡降雨”、“晏坐祈雨”,“救助柴侯”、“应邀赴斋分身四门”,“涌现舍利”、“救灾降怪”、“示寂后肉身不坏”等,当地人因此更乐于相信这位神通广大的禅师有着非同凡响的来历;

三是全真示寂前曾说偈云:“无量寿身无生死,出入娑婆如梦里”,“无量寿身”当然还可以有其他解释,但当地人更愿意相信这是某种暗示。

唐末五代时期,全州湘山寺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影响力还主要局限于湘南桂北地区,因此乃有楚王马希范借用全真禅师之名讳改湘源县为“全州”之事。到了宋朝,全州无量寿佛的影响力才逐渐波及福建、四川乃至河北等地。当时的湘山寺跻身南宋皇家“报恩光孝禅寺”之列,建筑规模弘大,据说有48院,明人禹守中所写《湘山寺图记》中甚至称之为“三大道场”之一。从这一时期起,“湘山全真禅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已是不言自明的中国佛教文化常识。如被贬官全州的王巩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冬所作《湘山无量寿佛记》一文中说,“师尝自号无量寿主人,以‘会昌之难’,以佛为讳,识者知其弥陀之化身也”,又说“是故无量寿,示此湘山尊。”唐时写于绍兴二十三年(1154年)的《湘山正路记》中亦云,“无量寿主人,即梵语阿弥陀佛是也,在李唐为引导众生,以法身、化身、报身出现世间。”大慧宗杲禅师则将“湘山祖师”与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文殊菩萨化身)相提并论。

南宋端平年间(1234年-1236年),全州本地人蒋擢所写《无量寿佛化生以来事迹》一文开头即云,“今湘山无量寿佛,即西方阿弥陀佛之化现也。”南宋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志磐所撰《佛祖统记》“圣贤出化”条则以无可置疑的口气说,“湘山全真禅师,阿弥陀佛化身”。

无量寿佛

全州“无量寿佛”的名气之所以越来越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全真禅师圆寂后肉身不坏。唐咸通八年(867年),禅师圆寂;10年后,信众建塔一座以安放“真身”,这是广西境内最古老的一座佛塔。两宋时期,朝廷4次敕封全真禅师。绍兴五年(1135年)七月,朝廷赐“妙明”塔号。从此,供奉“真身”的佛塔就称为“妙明塔”。

这座塔是湘山寺及其周边区域佛教信仰的中心所在。南宋孝宗十五年(1177年)之后,每年二月初十,全州民庶都要举办“香花会”,预期请真身出塔,用佛辇抬着,到全州各地去禳灾,晚上就停宿在迎供人家,到三月初八再送回塔内。其间,远近州府的善男信女皆来朝礼。《湘山事状全集》中,有《湘山灵异》故事46则,有20几则都发生在妙明塔或香花会的迎供过程中。例如,有一条说,“嘉定间,水南疫,龙汝宗迎佛禳祷。夜乃放大光明,当坊遂全活。”有时候,邻近州县如武岗军、邵州等地的人也来迎请,全州人称之为“出队”。例如,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出队”武岗军,停宿萧官人家。弟弟回家很晚,到佛真身前礼拜,“才起头,见一光如金蛇横过,合家惊敬。”

全州的“寿佛”是一位完全“中国化”的无量寿佛。这和印度所传译的经典中的阿弥陀佛有渊源传承,又有根本不同。《阿弥陀佛经》《佛说无量寿经》等佛经中,释迦牟尼佛介绍的无量寿佛信仰模式为:“发菩提心,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这样,人临终前,无量寿佛就会前来接引往生。而广泛流行于湘南、桂北乃至粤闽地区的无量寿佛信仰形态,则是以对祖师真身崇拜为核心。民众“念佛”祈祷不是为了往生,而是为了让佛施法力禳灾降福,以满足现世福祉。这样,“西方无量寿之尊,东土湘山作主人”,阿弥陀佛化身全真禅师来至此土,示灭后又留下真身作为信仰凭据,且“罔祷不应”。由此,传译自印度佛经中的“十万亿剎”之外的西方阿弥陀佛,变成了“天鉴不远”的中国无量寿佛。对于这一变化,古人自有其合理化的解释。

一是化用佛教自身理论。如王巩《湘山无量寿佛记》中云,“如来以方便之智,开广大之慈护,念有情甚于赤子,虽证涅槃,成就佛土,而不舍众生,出见于世。”按释迦牟尼佛所介绍的无量寿佛信仰,弥陀是在净土等待众生“过去”,并未说他会“过来”;不过从佛教自身理论来说,弥陀化生到这个世界来救度众生,也不能说会有什么问题与障碍。这可说是古人对佛教理论的一种化用。

无量寿佛

二是借用儒家“天人感应”理论。明洪武五年(1372年),全州夏旱,六月,知府祈祷寿佛有应,大雨连下3天;七月再去祈祷,又获大雨。蒋楫为之作《祈雨感应碑记》中有云,“天人无二理,感应同一机,侯(全州知府)以秉心正,祷无愧辞,应亦如响,理势然耳。”这是从儒家“天人感应”思想角度来进行解读的,作为一种神圣性存在,佛教之“佛”与儒家之“天”其实并无二致,人只要心正,且精诚祈祷,就会有感应。

三是活用“三教合一”心性理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寿佛真身突然自焚。次年,广西佥书都司军政李同春用香木重塑祖师真像,后委托广西兵备副使郭棐撰《无量寿佛真身记》。文中有云,“万佛一教,万教一性,万性一心”,西方无量寿佛之心性,与孔子、老子、慧能同出一源,人、圣、佛心性无二。无量寿佛化现至此,百姓祈祷之而得感应,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如果从“佛教中国化”理论视角来审视这一有些“另类”的无量寿佛信仰,我们会发现,其发生的时间节点恰与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基本合拍,即肇始于隋唐,完成于宋代。“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面向是佛教的民俗化,即中国百姓按自己的信仰、崇祀习惯改造并接纳了来自印度的佛教的神祇、教义、仪式等。在这一变革中,佛教自身的超越成分逐渐淡化,世俗的实用色彩逐渐浓重,佛教神祇的职能亦从佛经中倡导的引导、救度众生脱离苦海、追求涅槃,变为以救济现世疾苦为主业、劝化行善为副业。因此,与民众现实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乃至完全融入中国的社会生活。

历史上,湘南、桂北流行的这些“另类”的中国无量寿佛信仰形态,为“佛教中国化”理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观察个案,尤其是相对于观音、弥勒等菩萨信仰以及天王、罗汉等信仰,民俗化的无量寿佛信仰形态也是比较少见的。

12
实用网站
井冈山兰德文旅
快递窝
含山网
高密信息港
阳新新阳网
青岛西海岸信息港
即墨信息港
公务员考试信息网
明治历史网
祝福语大全
塔罗记
我要旅游网
超赞地名网
历史人物网
司马青衫
奇趣网
台词课
壁纸高清
相关内容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玉皇大帝是谁封的
天女散花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