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清朝“大盛魁”商号创始人王相卿

作者:不详  来源:志比峰高  2020-1-15

王相卿,山西太谷县人,由于他身材高大,臂力过人,故人称“王二疤子”,是清朝晋商中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

王相卿,出身贫苦,早年,由于生活所迫,到右玉县杀虎口为人当佣工。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要御驾西征噶尔丹,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正是大军由内地通向蒙古大草原的必经之路,王相卿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他先是在清军当伙夫,服杂役,在服役中,他随军兼做点小生意,后来,他认识了也是为了生存而做随军贸易的张杰和史大学,由于志向相投,机会相同,于是,他们3人结拜成异姓兄弟,并脱离兵役,决定合伙做生意,想谋一番大事业。但由于初始生意不佳,做了一年,3人还不得温饱,而且环境很艰苦,张、史2人心灰意冷,就返回家乡另谋生计,但王相卿意志坚决,决定一个人留下来继续经营。

没过几年,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大获成功,杀虎口便成了军事重地,军队粮草都要在那里集结,以保证前方长驻军队的衣食住行,于是王相卿商机大起,生意日渐好做,他为了扩大经营,招了一个学徒,同时又写信把张杰和史大学请回来继续合作,并成立了“吉盛堂”商号。由于3人齐心协力,生意愈做愈大,到康熙末年,他们又把“吉盛堂”改成“大盛魁”,并将总号地址移到了乌里雅苏台,后来又迁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城中。又经过他们的数十年苦心经营,最终把“大盛魁”办成旅蒙晋商专做蒙俄贸易、伙计达6000余人、商队骆驼近20000头、年贸易总额达上千万两银子的著名大商号,王相卿也成了垄断蒙古市场的商界巨头。以后又经过十几代人努力,“大盛魁”竞在蒙古大草原上称雄200多年。

“大盛魁”之所以能在蒙古大草原称雄200年而长盛不衰,其原因有二:

其一顽强的创业精神。

王、张、史三人就像三国的“桃源三结义”一样,他们结成兄弟,抱着一团,特别是王相卿,以义待人。他们不怕风险,不畏艰苦,终于踏出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至俄西伯利亚,东达扶桑,南到东南亚的国际商路。后人为了纪念和继承他们的创业精神,在“大盛魁”的祠堂和财神座前,供奉了四样传家宝:一条扁担、两个货箱,一块石头、一碗稀饭。扁担是创始人以肩挑贸易起家;货箱是创始人用过的装财物的大木箱;石头是创业时作为秤砣用来称银子的衡器;稀饭是在当年创业最艰苦的时期,在一年的除夕之夜,王、张、史三人,因极度贫苦,没有钱吃年夜饭,只好煮一锅小米粥充饥,以打发年关。

其二灵活的经营策略。

蒙古牧民以肉食为主,故而喜欢砖茶,“大盛魁”为此就自设茶庄,进行砖茶加工;蒙古牧民喜欢穿结实耐用的斜纹布,“大盛魁”就专门为其组织货源,并将斜纹布按蒙古牧民习惯,裁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蒙靴、马毡、木桶、木碗、奶茶用壶等蒙古牧民日用必需品,“大盛魁”也按照蒙民习惯专门加工。因此,蒙民只要是见到“大盛魁”商号的货,便争相购买,“大盛魁”品牌在蒙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蒙民是过游牧生活,居住分散,没有定居,“大盛魁”就采取流动贸易方式,组织骆驼商队,把货物运到牧民居住的帐蓬去买卖。蒙古牧区,因经济不发达,牧民手中少有货币,“大盛魁”就采取以物易物或赊销方式交易,甚至以牧民的羊、马、牛、骆驼和畜产品、皮张来折价偿还货款。正是由于“大盛魁”采取这些极其适应蒙古牧民实际生活的灵活经营策略,才使得他大获成功。

道光、咸丰年间,“大盛魁”总号的经理王廷相,通过市场分析,果断地购进大量白、蓝绸缎,号内伙计都认为是冷门货,怕造成巨大积压,都反囤积这些货物,而他却力排众议,坚决进货。不久,皇帝驾崩,全国上下为了举丧戴孝,都争相抢购白、蓝绸缎,因此,白、蓝绸缎脱销,此时,“大盛魁”抓住商机,高价抛出存货,结果赚了一笔巨利。

“大盛魁”订购货有一套独特的办法,凡订购大宗货,合价在300两银以下,现货交易,不驳价,表示厚待“相与”,但如果价高货次,则以后永远不与其共事,由于这种做法名声在外,也就无人敢来骗他。对订购手工业品,凡他选中的T-工业户,代代相传,不随便更换,当手工业户资金短缺,周转困难时,便借垫银两,予以扶持。这样做,可取得对这些加工户的手工业品的优先购买权。

“大盛魁“相与”商号,每逢账期,予以宴请,以表示厚待“相与”商号,但宴请时,有厚有薄,凡共事年久或大量供货的商号,则请该号全体伙计,并请经理到最好的馆子吃酒席,一般的“相与”。只请一位客人,在较次的馆子吃普通酒席,吃好酒席的“相与”,觉得与“大盛魁”的交情厚,则引以为荣。“大盛魁”则通过这一做法,扩大自身影响。

可见,“大盛魁”的经营策略,真是层出不穷。

特色解读:重身股而不重财股的股份制企业

不同于晋商或别的旅蒙商所创办的字号,大盛魁之所以能够延续260年,与它特殊的股权结构密不可分。

大盛魁的发家起自王相卿、张杰、史大学等人的意外发现。当时他们看到与军队、牧民贸易有利可图,就结义合伙,采购了一些货物,到外蒙草原上与牧民交易。可是,草原牧民缺少银两,只能用羊群或马匹易货。因此,为草原牧民提供商品,只能先赊销给他们,然后等到牲畜肥壮起来,再到集中地接收牧民们赶来的等值的牛羊,以抵消货款。显然,那是一种针对草原牧民缺少现银但民风淳朴而开展的信用交易。但那又是一种风险极高的易货贸易。那样长距离、长周期、完全以信用为基础的赊销,早晚要出乱子……

而解决好这个问题,正是大盛魁雄踞草原的秘密。

和很多商业机构一样,大盛魁创始之初很是寒碜,直到三位创始人相继去世,仍拿不出现钱来报偿他们,而只能用一种被叫做“永远身股”(或称“死人股”)的“期货”来补偿。

既然没有做买卖的本钱,那么大盛魁创业的基础又从何而来呢?

答案还要从“财神股”说起。

创业第一年,因为赊销,王相卿等人赔了个精光底掉,股东们急了眼,打上门来要王相卿赔偿。王相卿拍着胸脯说:“给我一年时间,我一定还你们。”正是大年三十,三人已是身无分文,就剩下一点米,于是三人只好熬了锅粥过年。三人正要喝粥,有人敲门。王相卿开门一看,是个云游四方的喇嘛。喇嘛想讨点斋饭并求住一宿。三人接纳了他,盛了一碗粥给他。没想到喇嘛喝了一碗还要喝,直至把他们的粥喝了个精光。

次日,喇嘛临走前留下一个褡裢请他们保管。过了好久,喇嘛还没回来,三人打开褡裢一看,全是白花花的银子。后来,三人困厄之极,只好用喇嘛留下的银子做了大盛魁的股银。以喇嘛的银两为股金,大盛魁竟然顺风顺水,越做越大。

最后,喇嘛始终没有回来。此后,大盛魁定了两个号规:第一、从今往后,大盛魁的年夜饭都喝稀粥;第二,喇嘛留下的银子单记一笔“财神股”,参与分红,但不取出,以后连本代利还给人家。

“财神股”的故事听起来很像神话,但是过年喝稀粥的规矩被大盛魁的后人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不知道规矩的由来。

当时,晋商铺号的股份分为两种:一种是“财股”(又称“银股”),是财东(股东)投入资金形成的股份;另一种是“身股”(又称“顶身股”),是对掌柜、伙计实行股权激励形成的股份。此所谓“出资者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

不设财股,让大盛魁在众多的晋商字号中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三位创始人还告诉后辈,永远坚持这一做法。所以,大盛魁从创始到歇业,始终没有外部股金加入。

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同受益,是股份制公司的基本特征。但是,一个企业要想基业长青,仅此一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几百年后,以现代企业治理的眼光来审视王相卿等人当年的制度设计,或许可以看到如下一个理路:大盛魁要想取得成功,资本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才是第一要素。

大盛魁的创富过程不算神奇。千百年来,草原游牧民族对产自中原的茶叶、日用品有着巨大的需求,而在千里草原上行商做买卖,最重要的就是人力,将茶叶和日用品贩运到漠北草原,无疑于用生命做赌注。

“自古以来驼道就非是安靖之所在,比如驼队被强盗所劫,比如遇上黑沙暴、驼队在沙漠上迷了路,或是不慎让驼队在不宜扎房子(帐篷)的地方休息,骆驼吃了断肠草、喝了有毒的水……真可谓是七灾八难等着你。”

作家邓九刚的小说《大盛魁商号》如此描述在千里草原上做买卖的艰险。

严酷的行商环境说明,大盛魁的创富神话真正是“富贵险中求”,创始人王相卿等人,正是依靠坚韧的意志,才让大盛魁的商业模式一点一点构筑起来。而此种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人的冒险精神,再加上智慧与体力的付出。

“如果像晋商其他字号一样,三人变成了财东,就必然要按照出资比例提取利润,利润被大部分瓜分,分到那些合伙的驼夫、伙计的钱就少了,就会让众多卖命的人感到不公平,那样的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电视连续剧《大盛魁商号》的导演王新民如是说。正式基于这样的认识,王新民在构造《大盛魁商号》第一部“创业”时,设计了这样一种逻辑:起初王相卿也是按照传统的晋商模式来经营的,但经历了重大的失败和挫折后,才逐步确立了“不设财股”这一原则。

我们的文化传统,总摆不脱浓浓的英雄情结,比如电视连续《乔家大院》中的乔致庸、《大染坊》中的陈六子、红顶商人胡雪岩。

然而,大盛魁的商业史,却不可能用哪个大掌柜的英明来进行诠释,“英明”的是它的制度。大盛魁260年的传承中,历任大掌柜均可圈可点,他们不断拓展着大盛魁的商业模式,恪守着大盛魁的制度。

实用网站
超级简历
历史故事网
教育宝
Mc喊麦网
MC音乐网
安徽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网公益中国
消费者防伪码查询中心
井冈山兰德文旅
快递窝
含山网
高密信息港
阳新新阳网
青岛西海岸信息港
即墨信息港
公务员考试信息网
明治历史网
祝福语大全
相关内容
66岁大寿与包66个饺子的民间风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