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山东荣成渔民号子

作者:不详  来源:掌上荣成  2019-4-18

荣成是海洋渔业大市,有着几千年的渔业生产历史。勤劳勇敢的荣成渔民在长期与大海、大风、大浪的抗争中,在繁重的生产实践里,不断创造出了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渔民号子。作为渔民生产劳动中不可缺少的古老歌谣和精神号令,渔民号子在荣成沿海区域广泛流传。渔民号子既有鼓舞情绪、调节精神的作用,又有指挥生产、协调动作、统一行动的功能。

随着时代变化,渔民号子不断发展,由最初简单的音节、无调子的形式,逐步演变为有调式和唱词,且内容丰富的渔民号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渔民号子最为兴盛,其音乐性、节奏性、实用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形成了气势雄浑、喊唱交替的荣成渔民号子,并在渔民们的新老交替中一代代流传下来。

荣成渔民号子共分三大类型。

第一类:拼命号子(也称“生死号子”),在海上遇到风暴、顶风逆流或者遇险救急的情况下使用。第二类:自由号子(也称“一般号子”),用于拉大船、蹬船、拉网时使用。第三类:抒情号子(也称“欢乐号子”)。多用于渔船收港时,其旋律优美,流畅欢快,带有明显的歌唱风格和浪漫色彩。

荣成渔民号子特点:一是协调生产、鼓舞情绪的实用性;二是形式内容的丰富性;三是喊唱交替、即兴发挥的灵活性;四是用于劳动生产的广泛性。

进入20世纪80年代,大马力渔船取代了简陋的木帆船,先进的机械化生产代替了原始的人工捕捞生产,海上作业的人们已不再需要用渔民号子来协调操作,渔民号子逐渐退出渔业生产的历史舞台。如今,会喊唱渔民号子的渔民已大多是70岁左右的老者,年轻人几乎不会喊唱,因而,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面临着消亡的风险。

非遗传承人——李永喜

李永喜,1951年生,俚岛镇瓦屋石村人,荣成渔民号子传承人。从李永喜的爷爷那一辈开始,他们家就是职业的“海口”(渔民号子的领唱者),因从小耳濡目染,李永喜成为李氏家族第四代传人。 2009年3月17日,李永喜被评为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渔民号子”代表性传承人。在2009年山东省首届山东民歌演唱大赛和2010年“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中,李永喜演唱的《渔家号子》分别获得一等奖和银奖。2016年9月,《渔民号子》获得第九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三等奖。

荣成三面环海,千里海岸线曲折绵长,水域辽阔。在长期与大海、大风、大浪的抗争中,勤劳勇敢的渔民创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海洋渔号——荣成渔民号子。在那个以个体、小农经济分散劳动的时代里,它是渔民劳动不可缺少的古老歌谣和精神号令,是凝心聚力的生产宣言,代表着集体劳动的开始。

文化部门调研数据显示,从秦朝至明朝,荣成渔民号子由简单的音节、无调式的号子逐步演变为有调式,唱词及内容更加丰富,尤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最为兴盛,其音乐性、节奏性、实用性与生产劳动密切相连,喊唱交替、气势雄浑。经过代代相传、口口相授,荣成渔民号子具备协调生产、鼓舞情绪的作用,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酣畅交替、即兴发挥,大致可分为3类:

拼命号子(也称“生死号子”)。在突遇风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号子就是命令,是组织协调动作的指挥,其节奏十分激烈紧张,铿锵短促,坚定有力,声嘶力竭,惊心动魄,有震天撼地的气势,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穿透力。顶流号子、迎风号子、救险号子、摇橹号子等都属于拼命号子,其曲调坚定、一气呵成、气息急促……

自由号子(也称“一般号子”)。又称“劝力之歌”,在拉大船、蹬船、拉网时使用。自由号子节奏平稳,有快有慢,一般采用“一领众合”式,整套号子听上去有力度有间歇,响亮而悠扬。这类号子多带有唱词,如蹬船号子、拉网号子、拉船号子等。在自由号子中,比较独特的是拉网号子,也叫上网号子,它可急可缓,遇到风暴时号子激烈紧张,风和日丽时则又舒缓自然。

抒情号子(也称“欢乐号子”)。多用于渔船收港时,其旋律优美,流畅欢快,带有明显的歌唱风格和浪漫色彩。抒情号子中的摇橹号子也称“歌唱号子”,因劳动强度变化而给音乐表现带来直接影响,领与合交替进行,增进了感情交流。它采用了号子中少有的3/4拍,旋律优美,收港时,迎着晚霞,满载而归,一支大橹悠然摇动,配上这种号子,渔民回家的喜悦和丰收的快乐油然而生。

上述渔号喊词大多是语气词,如嚎、哦、哎、啊、咳、嗬、嗯、呀、啦、啰、嘿、哈等。人们把音律的长短跟劳动的轻重缓急巧妙地结合,节奏因劳动强度而变化。劳动强度小、动作幅度不大时,渔民们所唱出的号子委婉动听,节奏和缓;反之,号子粗犷豪迈、节奏性强,先由领号发声引领,当人们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一起的时候接声,让力量集体爆发,既有鼓舞情绪、调节精神的作用,又有指挥生产、协调动作、统一行动的功能,其喊腔、唱词和荣成方言是密不可分的。不是土生土长的荣成人、不会地道的荣成话,就喊唱不出地道的荣成渔民号子。

荣成渔民号子演唱形式还有“二部轮唱式”、齐声及重复演唱。领唱人有一特殊的称呼——“海口”。要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海口”,除了有天生的大嗓门外,还要具备丰富的渔猎经验和指挥才能,德高望重。

海是生命的颂歌、文化的摇篮。作为古老歌谣,荣成渔民号子也因生活气息浓郁、风格独特而成为我国民间口头文学及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倾注着渔家汉子在搏击大海、出没风波时撼人心魄的情感。

《荣成市志》载,荣成的民歌类型之一就是渔号类,共计40多种,几段连贯,就是渔民出海捕鱼整个过程的精彩回放。南部号子高亢豪迈、粗犷有力、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北部号子悠扬动听、和谐优美、富有韵律。

荣成渔民出海的劳作过程基本一样,摇橹南北一样,打橛南北一样,但南北的潮汐规律不同,船按大小、种类叫法因人而异略有差别,致使广泛流传的荣成渔家号子丰富多样。即使是同类的渔家号子,由于时代不同,渔民居住的地域不同,唱号子时也有音调、音色及力度、风格的差异。按沿海方位可将其划分为以大鱼岛为代表的西南海类、以俚岛镇瓦屋石为代表的中部沿海类和以龙须岛、西霞口为代表的东北海类。

西南海类:包括大鱼岛、靖海、蚧口等地。大鱼岛村是我国比较大的自然渔村之一,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传唱而形成的大鱼岛号子,分为抬船号子、摇橹号子、打橛号子、拉杆号子、拉网号子、收港号子等。摇橹号子以喊为主,唱的较少,但节奏感强烈,富有号召力;行挂号子,喊“失着、失着”,随劳作快慢变化,与摇橹号子相似,力度较强。收港时唱的渔家号歌,是渔民号子与当地民歌相结合的典范,曲调悠扬悦耳,抒发了渔民鱼虾满舱的喜悦之情。整体风格为旋律鲜明,喊唱缓慢悠长、节奏自由。摇橹号子、打橛号子铿锵有力,抒情号子优美流畅,由五声调式写成,带有典型的小调风格,渔家味道十足。

大鱼岛号子与当地地形和海滩有关,海滩坡度越大,拉船需要用的力越大,号子声就越响亮,在西南海类号子中也是颇具特色和魅力。1960年,大鱼岛业余剧团创作的歌曲《上网号》《劈风斩浪夺丰收》《歌唱新渔村》分别在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此后至1995年,荣成市新创作歌曲50余首,部分在全国、省级刊物发表或多个电台播出,使得荣成渔家号子和其他歌曲一起,在全省乃至全国唱响。2010年2月,大鱼岛渔民号子团队获荣成市级“2009年优秀团队”称号。2010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专门来荣成市拍摄了《走进大鱼岛》节目,扩大了大鱼岛渔民号子的影响力。

中部沿海类:包括瓦屋石、青鱼滩、烟墩角等地,其中以俚岛镇瓦屋石村号子较为典型。隶属于俚岛镇的瓦屋石村,在村子最南端的海岬旁边,矗立着一块礁石,退潮时和大陆连在一起,涨潮时被海水淹没,距海岸约10余米。因礁石被海水淹没时,极像一块横放在海面上的瓦片,村名由此而来。2009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荣成市提交的“海洋渔号(荣成渔民号子)”等4个项目顺利入选,主要传承人为俚岛镇瓦屋石村李永喜。荣成中部的号子,包括蹬船号子、打橛号子、生死号子、欢乐号子(收港时的摇橹号子等),以说唱性为主,雄劲豪放、力度极强。领号悠长嘹亮,危急时刻又声嘶力竭,喊唱声中释放出强烈的感染力、聚集力、向心力和权威号召力。

东北海类:包括龙须岛、马兰湾、港西等地。其号子按出海作业顺序为第一趟出海是下船号子、摇橹号子、开帆号子、打橛号子、摇橹号子、拉船号子。第二趟出海是去拴网,唱行挂号子。第三趟出海是捕鱼回来在海滩晒网,唱上网号子。龙须岛的拉船号子自由延长音较多,每一句尾音处容易加下滑音,而且是喊和唱结合。有时领号者会来上一段自由的海上长调,出现混合节奏。有趣的是,礼村的拉船号子、摇橹号子通常以三拍或六拍出现,与荣成其他地区二拍的摇橹号子有很大区别。打橛号子的力度视海底的软泥底、硬泥底以及橛的大小而定,而龙须岛打橛号子没有荣成中南部那么急促有力,通常力度不强的是打小橛号子。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西南海的院夼村,其号子风格与东北海西霞口号子风格相似,这与两地方言腔调有关。

在荣成,即使同种渔民号子,在不同的船上都沿袭着自己的唱词和调式,渔船归港时,只要一听号子,就能知道是谁家的船回来了。

作为在渔业劳动中自然生成的通俗音乐,作为渔民生活中无形的劳动工具,荣成渔民号子一直是一种力量象征、精神鼓舞。进入20世纪80年代,当大马力渔船和先进的机械化作业取代了原始人工捕捞作业时,渔民号子逐渐退出渔业生产的历史舞台,且随着时间推移而日渐式微,有“绝唱”之虞。

沧海横流,初心恒守。关键时刻,生长于俚岛镇瓦屋石村一个“海口”之家的李永喜挺身而出,在与大海拼搏了半个世纪之后,他怀着对荣成渔民号子的一腔挚爱,以闯海人和文化探索者的身份,孜孜不倦地跋涉于渔民号子传承的路上。

李永喜,出生在一个渔民世家。荣成中部的渔民号子,就是由他的曾祖父李廷奉在清代创作并传下来的,他的爷爷和父亲也曾做过多年的“海口”。那时候,“海口”是不收钱的,一般船主会给半升玉米,如果是领号又是掐杆,船主会给1斤油条。

“每到冬天或者夏天歇伏时,渔民们都要趁这个时候修补船只,在没有现代化机械时,怎样把渔船运上岸?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李永喜说,这就要用到“自由号子”。尤其是蹬船时,往往需要几十人乃至上百人,在渔船周围躺下一字排开,用脚的力量将船一寸一寸推至沙滩。“自由号子的总体特点呈平稳式,节奏不慢不快,在一段悠长的‘引号’声后,随着领唱者或高亢或低沉的唱腔,大家齐声附和。”谈到第一次担当“海口”的经历,李永喜至今还掩饰不住当年的欣喜。

1977年,一艘16米长的机器船在瓦屋石村等待靠岸。全村300多人加上村里驻军都来帮忙,村长找了当时村里的“海口”来喊号子。他是李永喜爷爷的徒弟,已经将近80岁了,喊起来难免力不从心。他喊了一阵,船纹丝未动。眼看着西南风越刮越大,再过半小时,如果还没有将船拉上岸,就更难了。而船长时间浸泡在海水当中,经受海浪拍打会大大折损船舶寿命。紧急时刻,村长想到了李永喜。

“安子,你来试试!”村长来到李永喜家,高声说道。

虽然李永喜之前从来没有喊过渔民号子,但是这对于5岁就跟随父亲出海、自小在海边长大的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没细想,李永喜跟村长来到海边。先是发动周边村民靠到船边来,然后围船走了一周,划定船的四个角各派谁负责。这4名负责人必须有很强的凝聚力,喊起号子来,哪个船角没起来大家就喊谁。紧接着,李永喜拿起了船上的抛钩,在船上敲了三下说:“安子第一次喊号子,各位父老乡亲捧捧场!”

前期动员到位,加上李永喜年轻力壮,喊起来气势不输人。号子响起,头一号子船就走了一尺多远,沙滩上留下两道深深的痕迹。这是李永喜第一次喊号子,也正是这一次喊号子,让他声名远播。在瓦屋石村,提起李永喜,村里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生命中一次“生命号子”的运用,也让李永喜成功脱险。1983年,他与同村的一位老渔民出海,没想到中途天气陡变,遇上大风大浪。4个半小时“拼命号子”的呐喊,挽救了李永喜2人的生命。尽管逃生之后,李永喜已经说不出话,渔民号子在关键时刻发挥的作用,让他刻骨铭心。

“嗬来嚎,嗨——嚎!”“哎伊来哟,握紧绳呀哎,趁好天呀,多打鱼呀,鱼满舱呀!”即使多年不打鱼了,渔家号子也会从李永喜的口中自然唱出。几年后,34岁的他成为当地最年轻的船长。年过半百、干了半辈子“船老大”的李永喜,率先提议并热心联络、组织成立了“李永喜海洋渔号”演唱小组。他和团队成员用了近5年的时间,不断挖掘、整理、总结、编排出各种渔家号子,并走进渔村、码头,走进千家万户,在为渔民们演出的过程中不断征求意见,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2008年6月13日,荣成渔民号子被列入威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时下,李永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如何用传统的形式向现代人展现渔民号子。或者说如何真实再现渔民们喊出号子的场景,让观众们感同身受,这是如何面对艺术、传承艺术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跟随李永喜学习的人很多。他对学生要求近乎苛刻,衣服、妆容都要得体,站队也要规整,稍有不对就训话。妻子赵洪霞总说:“他脾气太急,要求也高,就怕别人说自己不专业。”在2009年山东省首届山东民歌演唱大赛和2010年“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中,李永喜演唱的《渔家号子》分别获得一等奖和银奖,在荣成市掀起一股挖掘、弘扬、传承、保护海洋民俗文化艺术的热潮。为传承、光大荣成渔家号子,李永喜投入不少时间和精力。今年1月,威海地区有5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李永喜为海洋渔号(荣成渔民号子)传承人。

在李永喜的引领下,荣成渔民号子如今遍地开花。2017年4月,斥山街道西火塘寨村“荣成渔民号子”原生态民俗表演团的15位成员代表山东省亮相“2017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暨全国优秀民歌艺术展演”,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并得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的称赞。

老曲翻新声:

传承致远的文化基因

白帆掩映、渔火通明,在这片荣成人世世代代生存的地方,渔民号子已经成为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源于海洋渔业劳动,又服务于海洋渔业劳动,是海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荣成文化史、渔业生产史上的重要一页。民俗专家认为,在调试、喊唱、说词、内容及民俗规范等方面,荣成渔民号子对研究当地民俗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不仅具备历史价值、民俗文化和民间音乐价值,还有再利用开发价值,是人们开发、挖掘当地民俗旅游项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由此,渔民号子——这从荣成人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文化,将一遍一遍为我们讲述生动的历史传奇,让我们记住回家的路,传唱到永远!

实用网站
超级简历
历史故事网
教育宝
Mc喊麦网
MC音乐网
安徽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网公益中国
消费者防伪码查询中心
井冈山兰德文旅
快递窝
含山网
高密信息港
阳新新阳网
青岛西海岸信息港
即墨信息港
公务员考试信息网
明治历史网
祝福语大全
相关内容
皮影戏-民间艺术的瑰宝
民间艺术2013-02-16
高山族民间舞蹈
台湾的南管戏
台湾民间戏剧
台湾布袋戏
东北二人转
东北大秧歌
杨柳青年画
民间艺术2011-09-09
津门曲艺-单弦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