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中的牛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9-12-29

对于牛,人们几乎是一致的赞美和怜惜。人们赞扬它勤勤恳恳,坚韧不拔,任劳任怨,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为它写下“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身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睆彼天上星,空名岂余匹”的《耕牛》诗篇;南宋宰相、民族英雄李纲更留下“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千古名句;“牛是农家宝,耕田少不了”,一句农谚高度肯定了牛的重要性,而一首流传于中原一带的童谣唱道,“青草地,细水流,一个老头儿去放牛,他养牛,为耕地,大囤小囤满粮食,一个牛,喂得饱,一顷地,耕得好,耕地好,一家吃饭都有了,老牛他不白吃草”,字里行间也充溢着对牛的情谊。

人们赞美牛怜爱牛,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实是因为牛以其气力和血肉之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做出了极大贡献。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中国文明的形成是在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农业的充分发展离不开对牛耕技术的应用。能挽犁耕地使得原来仅靠人力难以做到的深翻土地、精耕细作成为现实,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难怪有人说,牛耕的发明和推广,在农业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里程碑。直到21世纪的今天,用牛耕田的现象还偶有所见。然而牛的用途绝不止于耕田,它拉车运输,有陆地之舟的美称;它的肉和奶是富含营养的优质食品,它的皮可以做船做衣服鞋帽,它的毛可以打绳子擀毡毯,甚至它的粪便也是很不错的燃料。牛就是这样满足着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需要。

不仅如此,牛很早就被用于祭祀、宴请、婚丧等各种礼仪场合。所以《周官》中说“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求牛;宾客供膳牛;军事供犒牛;丧事供奠牛……”直到现在,在许多民间礼仪场合,我们还能看见牛的影踪。比如成年礼是为促成一个人从少不谙事的童年到负有责任享有社会权利的成年人的顺利转变而举行的仪式,在云南永胜一带的普米族那里,当孩子十三岁时就要为他举行成年礼了,仪式通常在火塘边举行,由孩子的母亲或舅舅主持。届时要向祖先祷告,祭神,为孩子换上新衣,并煮一锅牛骨头汤让孩子和参加仪式的亲朋好友共享,认为该汤“贴骨至亲”,团结兴旺。浙江一带则流行以健牛犊为陪嫁品的婚俗。送亲之前,先挑选一头健牛犊,并为其披红挂彩,新娘上轿后,新郎就牵着它在最前面踏路开道,认为可以驱灾避邪,平安吉祥。

在贵州大方县苗族的丧葬仪式中,牛也是不可或缺之物。“背牛腿”是丧事程序接近尾声的一个重要环节。黎明时分,孝家把姑妈娘舅以及亲朋好友送来的牛牵到戛场,鸣炮三响,总管给姑妈斟上酒,并请姑妈娘舅打牛,姑妈娘舅谦让后,总管便请其他人打牛。待牛被杀死,剥开牛皮,剖开牛肚,将肚上的碎油取下蒙在鼓上,将牛峰和牛腿砍下。若死者是女的,牛峰由娘舅家背走,牛腿由姑妈家背走。或死者是男的,则相反。总管将牛峰和牛腿摆在灵堂前,对姑妈和娘舅唱述牛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唱毕,姑妈和娘舅会把所得的牛峰和牛腿割成许多小块,分给前来祭奠的亲朋好友,叫做“断情肉”,意即老人去了再也不能回来,以老人的情面所得的肉是最后一次了。

又在我国一些民族那里,还有椎牛的习俗。据《中国风俗辞典》,椎牛也叫吃牛,是流行于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一带的民间祭祀活动。人们往往为了消除重灾大难或求子求福请巫师来许下“椎牛”之愿,等有效验后再还愿。届时,主人选好水牛和黄牯牛各一头。巫师来家把牛“交给”鬼,并祝告先将水牛交奉,秋收后再奉祭黄牛。第二天选好场地,立一根桩,把牛拉来拴在桩上,主人以酒肉香纸向牛行三跪九叩的祭礼;巫师念咒,主人的舅子即拿梭镖假刺牛,然后交给青年小伙子把牛刺死,分割牛肉,尔后聚餐欢庆。虽然这样的习俗看起来有些残忍,但是在俗民的心里,只有牛能够负得起联络亲情的责任,也只有牛才能担得起消灾求福的重托。

中华民族是知道感恩的民族,牛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礼仪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人们对它充满了感激之情。不仅像王安石、李纲那样用美丽的语言和诗歌赞美它,而且在传说故事中将它塑造成乐于助人、有情有义的感人形象。牛郎织女传说中的老牛早已为人知晓,是它告诉了牛郎织女下凡洗澡的消息,并帮助他娶了织女为妻;后来又是它告诉牛郎将自己的皮剥下来穿在身上,牛郎才得以飞上天空与织女相见,其行侠仗义固不用多说;下面这则传说里的小牛,更以其孝心孝行打动了人心,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明朝年间,有个叫赵五的屠户买了一头母牛和她的牛犊。某天正准备将母牛杀掉时,忽听门外有人喊,便放下刀去开门,却并无人来。他返身回来,只见牛犊跪对着母牛垂泪,屠刀却不知哪里去了。

赵五心存疑惑,打起小牛,发现刀就压在它的身下。当赵五捡起屠刀,发现小牛泪如泉涌,对着母牛哀鸣不已。此情此景令赵五顿生怜悯之心,他放下屠刀,牵母牛和小牛到三清阁出家修道。到了三清阁,母牛渴了,小牛竟角抵舌舔石崖,穿石成井,泉水涌出,母牛喝上甘泉。此泉被称为孝牛泉,就座落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公园真武殿后的罗汉岩下。

在仡佬族的一则传说里,牛又成了救命的恩人。话说在很久以前,某山寨在一次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失利,眼看就要寨破人亡,突然一头老牛衔住寨头衣服,把他引往通向山后的山洞。寨头于是率领全寨人从洞中撤到后山,成功躲过一劫。

12
实用网站
芒果文学
坛遥网
书画家百科
古茶居
四川青年旅行社
昆明网
安徽省杂技团
苏南旅游网
神州汽车露营
好乡居
井冈山旅游网
深圳康辉旅行社
哈仙岛旅游网
中国国旅西藏旅行社
广东中旅(深圳)旅行社
甘肃漫步国际旅行社
西藏青年国际旅行社
拉萨青年旅行社
相关内容
66岁大寿与包66个饺子的民间风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