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广东梅州各县区地名的由来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20-4-15

自1988年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以来,共辖7县1区。1994年兴宁撤县设市(县级),2013年梅县结束县治设立梅县区,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在这些县市里面,有些名字是皇帝取的,有些名字是根据地形环境起的。

丰顺县

丰顺县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8年)。当时,两广总督鄂尔达巡查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通判府(在今丰良镇)后,上表具奏户部,应请丰政一都,并割嘉应、大埔、揭阳各附近田粮户口,于通判府城处所开设县治。

乾隆三年,准析海阳丰政都,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和嘉应州程乡县万安都的径心、环清、建桥三堡等田粮户设置新县。钦定县名丰顺。县署驻丰政都汤田(今丰良镇)。

“丰顺”之名,由来已久,据县志载:明崇祯初(1628年)已有丰顺营设置;又据丰良东关坳石刻:清顺治九年(1652年),里人吴六奇立的“金汤巩固”碑中的一方石印,有丰顺吴府4字。

建县后,始属广东省巡抚、两广总督潮州府惠潮嘉兵备道。 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政府潮循道。

民国廿五年(1936年)属广东省政府第五行政区督察专署。

解放后属兴梅专区专员公署,县治由丰良迁汤坑。

1953年属粤东行政公署。

1956年属汕头专署。

1958年撤销丰顺县,将全县8个公社中汤坑、八乡、丰良、潘田划入揭阳县,大龙华、留隍、黄金、潭江划进大埔县。

1961年恢复原建制的丰顺县,县城仍驻汤坑镇,属汕头专区。

1976年属梅县地域,今属梅州市。

平远县

因其界于武平、安远之间,故名“平远”,亦含平定远方之义,隶属江西赣州府。《读史方舆纪要》卷103:“县以接壤于武平、安远,因名。”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5月,析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远,广东兴宁等四县所辖之部分地域,设置平远县,县治设豪居都。因其界于武平、安远之间,故名“平远”,亦含平定远方之义,隶属江西赣州府。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改隶广东潮州府,县治仍设豪居都。

崇祯七年(1634年)增置镇平县(今蕉岭县)。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县升格为嘉应州,平远改隶之。

1911年后,先后隶属潮循道、东区绥靖公署、第六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后先后隶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梅县专区。

1951年,大信乡划归兴宁县辖;

1956年1月,梅县石扇乡黄竹坪村划入平远热柘乡辖,此后县属地域未变。

1952年5月,平远并入蕉岭县,县治设蕉城镇。

1954年,平远与蕉岭分治,平远县治由仁居(原豪居)迁大柘镇。

1959年,平远县并入兴宁县,县治设兴城镇。

1961年恢复平远县。

1988年隶属梅州市。

蕉岭县

蕉岭建县以来,曾有过镇平、蕉岭两个县名,另有蕉阳、桂岭之别称。

镇平:

明崇祯六年 (1633)建县初,赐名镇平。称镇平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为"镇压升平"之意。此说认为,县境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边区,崇山峻岭,向为"盗贼"盘踞。

明代经官兵多次镇压平乱,设县时命名镇平县,盖以纪叙平"土寇"后置县,以示 "镇压升平"之意。第二种说法认为,昔县衙两侧有“镇抚”、“粘疆”横眉,“镇抚”者,是“镇抚而平”之意,“粘疆”者,指原为平远地,析程乡县地益之。两广总督熊文灿在 《建城疏》中说:"......石窟、平远两地相距二百余里,遥治为难。......建县在石窟,则平远之盗弭;而割松源、蓝坊诸处属之,则程乡之盗亦弭,一举两得,翕然称便,新县拟名镇平...... "这种说法认为,建县为塞乱源,是"镇抚而平’之意。

蕉岭

中华民国成立后,于民国3年 (1914)将镇平县改名蕉岭县,因河南省先有同名县,为避免县名雷同而改。据《辞源》蕉岭条记:“城跨蕉岭之上,县以岭名。”这就是说,蕉 岭县名的由来,是因城北那座小山岗称为“蕉岭”。那座小山岗为何称蕉岭?相传古时这一带多植蕉树,蕉林密布而得名。

清时,蕉岭又名桂岭。郝通志记:"桂岭在城内北隅,旧名蕉岭。

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知县周克达建书院于镇山之麓,名称桂岭书院。"后人因称镇山为桂岭。

据《石窟一征》记:"邑号蕉岭书院,独名曰桂岭。按《参鸾录》‘桂林有八桂堂,未至八桂,二三里间有小坡横道,高丈余,上有石碑曰桂岭。’今以此为名,盖以书院据岭之阳,坡厄起伏,隐然如八桂之桂岭,且以桂林一枝,昆山片玉为多士颂也。"

清时又有“蕉阳”之称。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嘉应州守赵康在《移建桂岭书院碑记》中说:"......戊戌冬,余奉命来嘉,蕉阳隶嘉属。"是年,县令周克达在碑记中亦说:"己亥秋九月,署蕉阳。"《镇平县志》记:"县城建于桂岭之阳,即古怀仁里。"可见,清乾隆年间就有"蕉阳"之称。

民国10年(1921)设蕉阳镇。阳,山之南,水之北也。蕉阳,是指其位置在蕉岭山的南面。

局部称县治所在地蕉城镇为蕉阳,泛指蕉岭县,故又有“蕉阳十二乡”之说。先人为诗为文,习惯以县治所在地的山川名胜为县名别取雅号。“桂岭”、“蕉阳”之说实属此类。诗文流传久了,群众也就接受了。

大埔县

明嘉靖五年置大埔县。因明置大埔县时,设治于大埔村。据《大埔县志》:“大埔,盖俗称,平旷高原,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旧县治)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百顷地,总呼为埔。”

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这里是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单俗字。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大埔县名的来历,在旧志记载中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以大埔村得名 。 清乾隆四年(1739)张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记载:“大埔,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滦洲、清远二都益之。”

民国二十年(1931),吕世斌撰、柯昌泗检署的全国《今县释名》载:“明嘉靖五年,以饶平之大埔村置县因以得名。”

第二种说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县志》载杨缵烈《邑名音义考》云:“邑曷为以大埔名?盖俗称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书尚为补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当时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云。”

大埔的得名,还有个来由,据县志记载:当时,有位乡贤宋大布先生,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崇文尚武,平等待人,其道德风范,皆为群伦表率。他在乡数十年,按封建时代,富豪之家,食必猪鱼酒肉,衣必绫罗绸缎;但他却与平民一样,身穿布衣,素食饮淡。在他的长期影响下,乡里土淳民朴,俭约为乐。许多富人,亦弃艳就素,改穿粗布衣裳,乡里仁风日盛,誉播邻里。宋大布去世后,乡人即把其出生地改名“宋公塘”。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划地置县,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联合呈请上头,命名为“大布县”。后因朝中有争议,为讨好两方,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

兴宁市(县级)

古代属龙川县地。东晋置兴宁县,以境内宁江而得名,一说县内兴旺无内患而得名。此后这里逐渐发展成广东、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地区性重贸中心,曾有“小南京”之称。

1994年撤县设市,由地级梅州市代管。

宋末元初,文天祥曾在兴宁组军抵抗元军。明代才子祝枝山55岁时授广东兴宁县知县,63岁任京兆应天府通判。由于不满官场腐败之风,一年后他就借故辞官,回故里度残年。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数次析古兴宁置齐昌县(府),辖境多次变迁。

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后,县境相对稳定。

1958年冬,平远县并入兴宁,两年后复置平远县。

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兴宁隶属梅州市。

1994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从此,兴宁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拉开了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迈进的序幕,为建成“经济繁荣、科教领先、社会安定、生活小康、中等发达”的粤东商贸新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实用网站
ok小说网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
中国电影科技网
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
甘肃红日网
曹妃甸163
砍柴网
安防资讯网
印象庆阳
信息兰州
甘肃文化旅游网
电影界
如意甘肃网
元宇宙界
安徽省歌舞剧院
开车技巧网
无敌电动网
深圳市少年宫(深圳市少儿科技馆)
相关内容
66岁大寿与包66个饺子的民间风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