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山东临朐古代为何称骈邑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8-10-25

山东临朐古代为何称骈邑

山东省临朐县古称骈邑,其始源自周朝春秋时期。“骈邑”一词始见于孔子《论语·宪问》篇中,其文曰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其中“伯氏骈邑”即指今山东省临朐县。当时属周朝春秋时期,惟有“骈邑”之称,尚无“临朐”之谓。

周朝建立之后,武王以公、侯、伯、子、男五爵之差封国八百有余,其中大国十二,山东半岛便有齐、鲁两国:齐国都于营丘(今临淄),鲁国都于邹邑(今邹城)。《续山东考古录》和《中国地名大词典》均载:西周时期,“临朐为周纪骈邑。”为纪国所辖。其故址在今临朐城东南约30里处。纪国包括今寿光、潍坊、昌邑、昌乐、临朐、青州、临淄东部和莱芜东北部。其中临朐当时称缾邑,隶属于纪国。

《潍坊历史地图集》标注:纪国缾邑在今临朐盘阳西。由于盘阳之北里许有一山,孤耸圆秀,状如古代陶制瓦缾(瓶),故名宝缾(瓶)山。纪国于此设邑,何以名为“缾邑”?盖因此山名之故。所以细究“缾、郱、骈”三字之中,“缾”字带“缶”部,“缶”乃古代陶制瓦器之属,与“宝缾山”之“缾”字吻合,故作此断;商周时期的缾邑,乃是根据“宝缾山”而命名,其字当写“缾邑”,或许是“邑以缾名”,颇为不雅,史家文人又在书面上借用了“郱”字,郱者,“阝”属邑部,多指建筑物。商周时期颇多带“阝”部的地名用字,如郓、邹、郚、鄑、鄄、邠均为城邑名称。缾邑从商、周时代定址建立,到“齐师迁纪”之前,共四百多年时间,虽邑址大小有限制规定,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言,各类人等无不聚居此地,尤其是商贾贸易,店铺林立,定使缾邑房舍相连,俨如都会,所以缾邑转化为郱邑,证明当时郱邑建筑颇具规模。

据《史记·齐世家》记载:由于齐“哀公时,纪侯谮于周;周烹哀公”于鼎,以致齐、纪两国结下世仇。《春秋》云:“鲁庄公元年(公元前693年),齐师迁纪郱、鄑、郚、。”郱者,即郱邑,在临朐;鄑者,即鄑邑,在昌邑瓦城;郚者,即鄌郚在今昌乐鄌郚镇。齐国军队迁驻郱、鄑、郚三邑则成齐国疆土,于是齐王委派伯氏大夫来此赴任,治理郱邑。由于纪国的郱邑已在齐师伐纪的战争中被夷为废墟,伯氏赴任伊始,只好重建邑治,遂先址于弥河之左、朐山东北,时在公元前693年之后。由于城邑位于朐山东北,故名:“骈邑”。这是因为:战国中期以前,中原地区只有独辕车,驾车之马皆用二、四偶数,因为只有偶数才能使辕上之“衡”受力“均衡”。后来双臂车出现,专以套牛载重,故谓之大车;而兵车、田车、乘车则谓之小车。大车之双臂叫辕,小车之独臂叫輈。由于车輈后部连接舆下车轮之轴,前端则连接一横木,即衡。衡之两端分别有句曲夹贴马颈的缺月形驾马车轭,名曰:軥,读作qu,而朐的本意即是车轭,所以朐、軥音意相通,朐山南北两峰相连,自东北望之,犹如古代马车上的衡下双軥(朐),故名朐山。盖因朐字含意即是车軥之故。

当伯氏大夫在朐山东北选址建邑后,继称缾邑则远离缾山,名不副实;遂以朐山之谓,喻称此邑犹如骈驾之舆,此山为天然车朐,故名骈邑也。《汉书·地理志》注曰:“临朐山有伯氏骈邑。”《青州府志》云:“《水经注》巨洋水又经临朐县故城东,古伯氏骈邑也。”即为确证。由于骈邑地处弥河东岸,每逢雨季大水,骈邑常为水漫,遂更置骈邑于弥河之西高处。

数千年后,骈邑故址几经沧桑之变,惟剩瓦砾残迹。因年代久远,史无记载以致后人无从查考。对此,清光绪《临朐县志·古迹》记载:“今城东三里窦家洼北有一地,土人相沿呼为古城。去朐山里许,未知是其迹否。然今县治在元魏时为昌国,相距才二、三里,击柝相闻有太逼之嫌,其时虽疆域破碎,置县繁多,似亦不应迫狭若此。”可见清光绪《临朐县志》考证了此古城遗迹,但却难下结论属何城邑,同时又记载:“临朐故城见《水经注》、《通志》,在县东南二里。《府志》同。今无迹。”由此来看,临朐古城的前身是骈邑,而骈邑的原址就在今县邑东南二里,恰与朐山东北古城遗迹相吻合印证。如果“骈邑”不是处朐山东北或西南,不是藉山形如古车之朐(軥),何以名“骈邑”?骈者,双马并驾;双马并驾,则必有衡;有衡则必有軥(朐)也。朐山两峰如衡下两軥,呈西北—东南方向排列;既然“如軥之衡”为西北—东南向,那么与“衡”垂直相交的“车輈”自然是西南—东北方向,由此也决定了“车舆”(邑址)方位必在朐山东北或西南。从朐山东北有古城遗迹而西南则无文物现状推断,此即骈邑故城无疑。后因弥水泛滥,骈邑被迫西迁至今临朐城里公安局以北到北城墙、民主路以东到东城墙处。根据周制;小邑城墙边长不过30余雉。三十余雉即900余尺。周代一尺约合今之23公分。故邑城边长约在210多米,相当于现在67市亩地。

综上所述,缾邑在西周成王册封纪国之前便已存在,以其位邻宝缾山麓,故名缾(píng)邑;此邑存世400余年,建筑规模颇为宏大,故春秋初期又演称郱(bing)邑。公元前693年,齐师伐纪国,郱邑则于战火中夷为废墟,地域归齐。齐王委派伯氏大夫为治宰,伯氏遂离开缾邑原址30余里,择址于朐山东北建立宰邑;因临近朐山,似乘骈驾,故名骈邑;以其位处弥水边,常为水患,故而西迁河西高处,重建骈邑,称谓依旧。后为管仲夺取,另委治宰,而伯氏心服无怨。战国时期,因骈邑方位变化,难符骈驾之实,故以临近朐山谓之朐邑。

古之典籍所载“周纪骈邑”实则有误,应为“周纪缾邑”或“周纪郱邑”,其址位处宝缾山下,故不能滥用“骈”字;而“伯氏骈邑”,位处朐山东北,远离缾山,故不能写作“伯氏缾邑”或“伯氏郱邑”。盖因三字时代有异,含义不同。西周时期称“缾(píng)邑”,春秋初期称“郱bing邑”,春秋中后期称“骈bian邑”战国时期则称“朐邑”。

本来小国之邑微不足道,皆因《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评论管仲伯氏骈邑,故以圣人一言而使小邑名传千载。临朐古代称谓甚多,惟“骈邑”流传既久且广,盖因汉后独尊儒学,普及《论语》之故。由于年代久远,语音转化,古代“骈bian邑”,现代汉语则读“骈(pián)邑”。

实用网站
妙手医生
健康一线
有来医生
中公考研
手机号网
奇缘阁
名字网
动脉网
医联媒体
民福康
化龙巷
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
易车
客车网
航空之家
八百方网上药店
天气五
上海保姆网
相关内容
66岁大寿与包66个饺子的民间风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