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安徽临泉杂技之乡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8-9-17

安徽临泉杂技之乡

相较于其他文化特色村,动辄数百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韦小庄的杂技史显得有些简短。

韦小庄的杂技事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仅有30多年历史。走上杂技这条路,完全是由于生活所迫。“人多地少,家家户户吃不饱饭,不学杂技外出讨生活,会饿死人的。”

临泉是全国人口第一大县,18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30万人。而韦小庄正是临泉县的一个缩影,且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180多口人,耕地仅有100多亩,是周边人均耕地最少的村庄之一。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周边河南地区和临泉迎仙镇的杂技团体纷纷来到韦小庄演出,村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每次演出收入寥寥,但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却能够吃饱肚子,“逢年过节,会耍杂技的人家还能吃上肉呢!”。

强烈的反差对比,使“饿怕了”的韦小庄村民纷纷拜师学艺。“家家户户有小孩的,都送到河南和迎仙的杂技团里。虽然学艺期长达数年,而且期间没有报酬,但是乡亲们都心甘情愿。”

被誉为“火神”的临泉县杂技学校名誉校长侯德山,就是那时迎仙马戏团的团长。由于侯德山技艺高超,是临泉杂技界的“泰斗”,韦小庄的村民都爱把孩子送到他的团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杂技是个苦差事,相比较于在家干农活,韦小庄的孩子们付出了数倍的努力。“压腿、倒立、翻跟头等基本功练完后,才能学习各种节目,而每一项基本功都要练习数年。“韦刘成说,虽然十分辛苦,但他们都有一个目标:出师后,外出演出,让全家吃饱饭。

倒立是学习杂技最重要的基本功。练习这个基本功,看似简单却异常辛苦。数十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练习倒立,汗水爬满了他们稚气的脸庞。每次练习要坚持10分钟,每天要练习8个小时。这样,一直坚持练习3年后,才能算是结束。

就这样,抱着“让全家吃饱饭”信念的韦小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杂技艺人,开始走南闯北。据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末,韦小庄的杂技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远近闻名的杂技村。依靠杂技,家家户户逐渐脱贫致富。

虽然依靠杂技致富,成为邻村群众羡慕的对象,然而,韦小庄村民却没有这样看,在他们内心深处,杂技并非“体面活”。

主动愿意去学杂技的孩子也少了。一方面,父辈不愿意让孩子走上他们的老路;另一方面,主动练习杂技的孩子屈指可数。

值得庆幸的是,韦寨镇党委政府也看到了这一问题,如何解决人才断档问题,摆上了当地政府的工作日程。目前,韦寨镇正在为韦小庄积极申报杂技学校项目,计划在韦小庄兴办一所能够在学习文化课同时学习杂技的小学。“文化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表现,杂技村的这块招牌不应该丢了。”

临泉杂技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社会基础、丰沛的人才资源、创新的市场环境四个特点。近年来,临泉杂技的发展历经“走四方”、“入殿堂”、“出国门”三个阶段,通过市场引导,不断创新,生命活力源源不断。特别是临泉一系列民间杂技扶持优惠政策的出台,使临泉文化产业扩展了新领域,更使杂技成为临泉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可以说,如今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临泉杂技不仅成为临泉最具价值的文化品牌,更成为文化“皖军”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12
实用网站
天气五
上海保姆网
滨海网
涉县100
牡丹江信息港
涡阳论坛
经典重庆网
池州人网
慈溪论坛
黄山市民网
黄山论坛
嘉论网
新平果网
厦门小鱼网
梦溪论坛
安徽乐团
永城人
梅河口生活网
相关内容
66岁大寿与包66个饺子的民间风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