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福建清流东坑古村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20-4-7

清流县余朋乡东坑村,古称东溪。溪流淙淙,屋舍沿溪散布;周山青青,人称“五马饮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汩汩不息的山泉在滋润了这个古老山村田园庄稼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的先祖源源不断的文化灵感。

东坑,一个以文化著名的古老的小山村。就是现在走进去谁也难免不被那浓郁的墨香所感染,说不定哪个正在锄地的老农尚能写得一手漂亮书法,也说不定哪座古老的宅子里还藏匿着一幅价连城的百年前墨宝,让人不得不为这古老山村的文化魅力叹奇。

历史上,东坑是一个以耕读传家的典型农庄,商品经济不发达,但却有着深厚的重教育才的好传统。明清两朝,东坑出过1名进士、5名举人和14 名贡生,任知县以上官员8人,最高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但让人不可理喻的是,这个曾经只有一二百户人家的小山村,竟然相继设过六个书院。它们是:桂园书院、琢玉书院、黄岗书院、坑源书房、卧云山书房、龙吟静室。

可以想象,当时书院间先生和弟子们的暗暗较劲并不亚于如今学校之间的评比,它们相比名声、比弟子的出息,同目前学校比高考万人上线率、高考状元分数如出一辙。是时,全村一片琅琅书声,读书的风气十分浓厚。从残存在一些农户的厅堂上久远前的各式学报,可以真切地感受东坑人酷爱读书的传统历史。及至今日,东坑学人凡考上中专、大学者,村里都要为他披红戴花,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他们都是把喜报贴在正厅之上,以此光耀门庭。

东坑之所以能有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首先得益于有一个较好的物质条件,其次是恪守了祖宗遗训。东坑虽然交通不便,山高水冷,耕作辛苦,但在当时经济条件尚可,这就为他们设馆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更为重要的东坑的祖先是来自北方的客民,南徙不仅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思想,不断的辗转奔波也在他们的肉体和思想深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且定居后还能不中断同外界交往,感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此影响之下,东坑先祖深怀忧患意识,他们制定以耕田和读书为本的祖训,告诫子孙读书使人长进、教育可以兴家的道理,创办了一批家族学校,延师教子。在东坑文化历史上产生了像陈定应、陈定通、陈伯坚、陈伯达等令村里人为之骄傲的人物,他们或是高中进士一举成名而天下知,或是受过皇帝嘉奖功成名就退隐返乡过着悠游富有的生活,也正是他们取得的成就,时时在鞭策后人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以不愧先祖。

关于兴学重教的例子,在《东溪陈氏族谱》上有很多的记载,正是这些有志之士不懈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东坑的教育不断发展。

出生于嘉靖十七年(1538 年)的陈廷珍“少有远志”,他倡导兴学重教,激励后生读书,认为读书人“无工商贾进益”,又要请老师,要到外地赴考,难免在经济上会遇到一些困难,立嘱“分关授产又抽祭田处,抽学田20石”,资助学有所成的贫困莘莘学子。陈廷珍的长孙陈所闻把这一做法发挥到了极致,他视兴办家庭教育促进东坑发达为最高理想,毕其一生精力。

族谱《行实录》篇中,对他一生的三项功绩加以肯定:一是在祖上抽出的学田基础再置一部分学田以激励子孙读书上进;二是自己克勤克俭,却热心资助一些经济困难的学子;三是自己喜欢买书看书,老年时仍手不释卷。由于他倡导“诗礼传家”,当时清流县、乡的一些名流曾以“德行文章”匾额奖励他。陈所闻的举动开创了东坑家族教育的先河,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后代,他的次子陈奉禧继承父业,致力发展家族教育,督促弟弟读书比他的父亲还严厉,后来他的弟弟陈泰垣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被授“望冠群伦”的匾额奖励。这块牌子至今还挂在东坑村他屋子大厅上。

生活在清雍正十年至嘉庆十九年(1732—1813 年)的陈允升也是其中佼佼者之一。他从小投师问经,聪明俊智,博学群书,年二十八即入学进泮,列县庠生。然此后十余次参加棘闱之试,却因时运乖舛,科场屡屡失意。年届五十有六,方始充贡,惜乎年近花甲,日近黄昏,官场无缘,便设馆传经执教。尽管道路坎坷,人不堪其忧,先生都泰然处之,研经立说,教子承家,以此为乐。他初设馆于秋口村,后被安砂同姓仰慕,被聘为“丛桂书院”主讲,永、清、归三县从学30余人。尔后又有本县邓公重金聘为“薰花园”主讲,传经授业,名扬一时。他的博识灼见,在其著作《易史一隅》中得到充分体现。

清道光年间清流县令林蔚春称此书“卓识鸿义,兼三长而罗万象,非粹于品而属于学者弗能及也。”大家知道《周易》文辞古奥,义理艰深,包罗万象,要读懂是很不容易的,深入理解就更艰难。陈允升《易史一隅》用援史证“易”的方法,在《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爻之下经直列举史事,简明扼要地阐明每卦每爻的旨趣,同时对于《周易》经传各部分内容也作了宏观或微观的解释,展示了作者一定深度《易》的思想、史学思想和哲学观点。《易史一隅》既是渗透陈允升刻苦治学汗水的一篇宏著,也是闪烁着东坑山村文明光辉的一篇力作。当我辗转将这套书复印件送给福建师大教授、易学家张善文鉴定时,这位在当今易学领域研究最深的专家欣然写道:“首末完备,可资治《易》者研究。”

在东坑村众多的文化名人中,陈荣抡的书法造诣不可不提。他虽科场失意,却“广收海纳英才而教”,年近八十,还抄年谱,是个很有学问的民间书法家。他的书法柔润刚劲,楷行相间,点画天成,有“书通三昧,誉重兰亭”的美称,当时远近之人争相购买,得之为荣。《东溪陈氏族谱》记载,陈荣抡七十大寿时,他的好友赐进士湖南直彬州宜章县知县揭桐冈写来了一篇祝寿文,在文章中他肯定了陈荣抡的“书法得古人精章”,“年老笔健,腕法自然而成结构”。

他的后代陈光晋“天资异颖,遍览群书”,在文学和书法方面都有所建树,道光乙酉乡试中举后,先后在连城冠豸山和清流城关等地执教,弟子遍及闽西各地。在漫长教学生涯中,陈光晋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流传至今的只有《咏工壁山房即景》等28 首格律诗。陈光晋的诗作平易贴切,不但富浓烈的乡土气息,且深沉明快,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陈光晋不愧是这个书香之村养育的名噪一时的“乡土诗人”。

此外,东坑人重视文化教育,在建筑和民间习俗上也有所体现。如书房的建筑也日益被重视,其装饰不断翻新,结构更趋合理。各户书房一般在正栋前天井两侧,亦称书院间,这里光线好,适宜读书学习。但书房一般较小,家具也只有书桌和床。也有将书房置于建筑群最右侧的横屋楼上,那里空气最好,也最安静。

东坑人看重文化价值,在一些民俗活动中如行酒令和酒拳歌词中也有所反映,如“头品顶戴,双子入翰林”和“一品当朝”,“两榜进士”等,显然指的都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琅琅书声今又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如今的东坑人依然重视文化教育,近年来陆续考上了一批大中专生、研究生,在外做官的人也不少。真诚地祝愿这个古老的山村,能继续焕发出她的文化魅力。

实用网站
好乡居
井冈山旅游网
深圳康辉旅行社
哈仙岛旅游网
中国国旅西藏旅行社
广东中旅(深圳)旅行社
甘肃漫步国际旅行社
西藏青年国际旅行社
拉萨青年旅行社
敦煌徒步
南通开沙岛旅游
野三坡旅游
云台山攻略网
西安旅游网
旅途风景图片网
黄山春秋旅游
莱州信息网
巫溪网
相关内容
66岁大寿与包66个饺子的民间风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