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陕西大荔历史上的“十大第一景”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9-6-28

大荔,地处关中平原东部。背踞渭北高原,南濒华岳峻岭、东扼黄河天险,西锁京畿关隘;黄河、洛河与渭河三水形胜,平川、沙洲和台原相间其中。自古以来,就是富庶安居的天下粮仓和兵家争衡的战略重地。早在二十万年前,就有勤劳智慧的先民在这片沃土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留下许多人文美景。

万里黄河第一渡 大庆渡

位于大荔县境黄河西岸,秦称大庆渡,晋称蒲津渡。

东周厉王二年(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他的几个儿子争位,国内大乱。公子夷吾以晋之河西土地贿于秦国,秦穆公帮助他回国立为惠公。后来,晋惠公背约不予秦地,秦穆公起兵攻晋。韩原一战,晋军大败。秦穆公乘机渡河,兵入晋地,俘晋惠公,晋遂献河西地于秦。公元前640年,秦穆公灭芮取莘,尽占河西,称雄霸业。后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娶秦穆公之女为妻,秦支持帮助他由赵渡过黄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由此秦晋结好,晋文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就了晋之春秋霸业。

公元前625 年“秦伯伐晋”,秦大将、帮助秦穆公成就霸业的功臣百里奚之子孟明率兵出征。孟明曾在秦穆公33年(公元前627)奉命率师袭郑,回师经崤山(今河南三门峡东南)时,为晋所袭,兵败被俘,旋被释回,仍为秦穆公所重用。再度率师伐晋,又败。这次孟明整顿军纪,“济河焚舟”,逼晋割让大片河西之地,秦兵凯旋返回河西,在蒲津渡口缟赏三军,大庆东征之胜,史称“孟明焚舟以报晋”。后历汉、唐至元、明,凡秦晋间兵事,往往济自该渡,为战守必争之地。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以后,黄河岸因水患而“连岁崩徙,船只漂没无存,渡渐废”。《平民县志》评论说:“唐之蒲津桥渡,密迩京师,昼则船樯林立,夜则灯火万点,其繁盛景象概可想见。今则芦荻满目,波浪惊心,败堵颓垣,荒凉一片,顾瞻黄河不胜今昔之感。

万里黄河第一桥 蒲津桥

蒲津桥遗址对面是大荔县的鲁安乡,以东岸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而得名。

战国时,秦为进攻韩、赵、魏诸国,在蒲津两次造桥。《春秋后传》记:“秦昭襄王二十年(前287),始作浮桥于河”,万里黄河建桥渡河便始于此。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假以晋国内乱大举于兵东进,夺晋河西域地后,又率兵架河桥东渡黄河直逼晋国都城,大获全胜。河桥乃舟船相联,时称“浮梁“。西魏大统三年(537)春,东魏寇龙门,屯军蒲阪,造三道浮桥渡河”。唐杜佑在《通典》中记载:“桥自后魏讫唐初,皆横亘百丈,连舰千艘。”唐玄宗《早渡蒲关诗》说:“地险关愈壮”。唐开元九年(721)修建蒲津舟桥,与河阳桥、太阳桥并称“黄河三桥”。《方舆汇编.职方典》载:“唐开元二十年铸八牛,东西岸各四牛,以铁人策之,其牛并铁柱入地丈余,前后铁柱三十六,铁山四,夹两岸以维舟梁”。形成“一桥控三城——蒲州、中单、朝邑。”但自北宋以后时犹时坏,渐趋衰落。

万里黄河第一关 临晋关

魏武候十二年(前385)魏乘秦内乱,拜吴起为大将,西渡蒲津,尽夺秦之河西地,在临晋城东(今县境东)黄河西岸设临晋关,西扼蒲津渡。并自华县过渭水,沿洛河东岸北上筑魏长城,以御强秦,今县境北部铁镰山上仍有长城遗址犹存。秦惠文王八年(前330)魏因连战失利,尽献河西地于秦,临晋关复属秦。公元前205年,刘邦既定关中,自此关经蒲津渡以下河内。后,汉武帝改名蒲津关。唐玄宗《早渡蒲关诗》说:“地险关愈壮”。说明了当时蒲津关的盛况。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河溢、陷连堤,溢入城,关漫于河中,乃置新关于黄河西岸。大中祥符四年(1011),改蒲津关为大庆关。明成化年间,黄河在大庆关以南偏西流,但大庆关仍在河西,到了明万历年间,大庆关以北的一段黄河改道偏西南流,直通原朝邑县城,大庆关遂被隔在河东,1934年又回到河西。此道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

河西第一城 王城

春秋周平王末年(前720),少数民族“大荔戎”部落沿洛河川道进入古恫国境地,直至黄河西岸,筑王城,立国号,称“大荔戎国”。王城就是大荔戎国戎王之城,开创了万里黄河之上筑城御敌之始。据《金和志》记载:“大荔戎国今朝邑县东三十步故王城是也”。《寰宇记》载:“朝邑县东有王城,盖大荔戎王之城”。《朝邑后志》载:“大荔戎国据东地称王筑城而居,故名王城。”秦厉共公十六年(前461),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并筑高垒,设临晋县。

河西第一宫 长春宫

位于县境朝邑镇北寨子村。建于北周武帝五年(565),大冢宰宇文护筑,初名晋城。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增修,置殿其上。宫址占地300余亩。因晋城三面悬崖,东临黄河,面对古蒲津关,登高可以远望太华、中条二山,俯视黄、洛、渭三河。宫中花木四时茂盛若春,故名长春宫。杜甫有诗云:“云断岳连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可见当年宫殿花木之盛。隋大业十二年(616)李渊起兵太原,西定西安,自河东经大庆渡济河至朝邑,舍于长春宫,资永丰仓之粮,休甲养士。唐武德二年(619)在此置陕东道大行台,李世民为秦王时镇守于此,陕东兵马尽归指挥。山东平定,方移行台于洛阳。此后凡在同州为官的,多兼任长春宫使。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后周明帝等,都曾到此巡视。唐肃宗至德二年(757),长春宫被安禄山儿子安庆绪烧毁。德宗贞元元年(585),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反唐据守长春宫故址。马燧、浑王或百计攻之,不能下,曰:“三面悬绝,不可攻也”。民国十七年(1928)五月,耿庄据守朝邑三寨(大寨子、南寨子、北寨子),以拒一军。一军军长韩占元夜袭长春宫故址,杀伤颇众,耿庄遂遁入合阳。当时流行一首打油诗,注释了长春宫的历史:“远溯北周与隋唐,长春古宫何辉煌。禄山儿子一焚掠,变作荒草瓦砾场。由来此地称天险,马燧大战李怀光。不记去岁四五月,一军大战耿端方。”

长春宫遗址,时至今日,尚有专侍隋炀帝巡视时的袁公公(名字不详)所住的砖箍窑洞两面(原三面,后被水冲毁一面),依稀可见。窑旁一段坡路,时称袁家坡,一直沿用至今。坡上即长春宫故址,当年被安庆绪烧毁后,当地群众重建两条巷,东巷起名东长春,城门楼贸有砖刻“长春古斋”四字,已遗失无考;西巷起名长春,城门楼贸有石刻“巩固长春”四字,此石刻现保存于北寨子村。

河西第一古墓群 战国墓群

位于县境朝邑镇北寨子村西,长春宫遗址西北角。1970—1973年两次进行钻探,钻探面积29874.8平方米,约占墓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初步发现战国、秦、汉、唐、宋、明等古墓葬1444座,其中战国墓葬676座,墓葬密集,排列有序。

1974年8月,陕西省文管会、博物馆和大荔县文化馆发掘了A探区一号墓,同年10月至1975年4月,又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合作,进行两次发掘战国墓26座,共出土随葬物125件,其中铜器19件,铁器4件,陶器99件,石器、料器3件。战国墓群的发现,证明黄河滩地区历史上确属三秦重地,交通要道,战争多发区和兵家常争要地,并为研究战国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物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河西第一镇 赵渡镇

周朝初年,黄河滩建立了姬姓诸侯国——芮伯国,都城设赵渡镇。民国18年(1929)在赵渡镇发现了“芮公鼎”。公元前640年,秦穆公灭芮,赵渡从此归秦。五代末,河道西移,这里曾经是秦晋黄河古渡口。《同州志》记载:明天启年间,赵渡为古朝邑十镇之首,“工贾骈比工(并,并列),月无间日”。

清朝初、中期,为赵渡鼎盛时期,庭院建筑十分讲究,大小庙宇很多,城门楼、戏楼、牌楼耸立,街巷井井有条,手工业、集市贸易兴隆,史称“浩穰之区”。并以“八景”(中条晚照、潼望五香、双庙并立、北台晒药、西门大井、青雾罩顶、瑞阳游船、夜闻号铃)名溢关中。

河西第一祠 岱祠

又名东岳行祠、岱祠行宫、崇佑观、东岳庙,位于大荔朝邑镇大寨子村东,属古代建筑群。诗云:“岱祠灵结芮城胎”;传说为鲁班所建,有“能鲁班者减三根,弱鲁班者添三根”之说,均无史证。唐贞观元年(627)重修;宋政和八年(1118)敕赐崇佑观匾额;明隆庆六年(1572)增建殿宇。祠东西宽89米,南北长129米,总面积11481平方米,祠内原建有山门、中岑楼、东歌楼、西乐楼。广场后有牌坊、香亭、长春阁、左钟楼、右鼓楼,中间沿此顺序有献殿、坐殿、寝殿。寝殿的东、西、北三面连13间围廊环绕,拓基砌石,并有东西耳房陪衬。东庑有关圣帝君、圣母祠;西庑有药王、瘟神祠,庑内伴有72山神。各殿建筑是:“上覆碧灰瓦,亮锒戏珠龙,斗拱挑角,雕梁画栋。整体上布局合理,宫殿嵯峨,古朴典雅,规模雄伟,集古代建筑之精华。

上世纪70年代末,岱祠几乎毁之于尽,仅存岑楼。岑楼位于岱祠正中偏南,建于宋政和八年(1118),为岱祠的主体工程,坐落在砖砌镶台基上。楼高33米,面积409.5平方米,楼室两层,叠檐三台,钩心斗角,碧瓦辉映。下层北面为戏台,台面宽敞,登台高歌,余音绕梁,台内设楼梯,可攀而上。登楼远望,北为碗蜒的铁镰山,南为雄伟的太华峰,西为富饶的大平川,东为平坦的黄河滩。俯瞰三河汇流,滚滚东去,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朝邑县志》诗云:“华岳高耸岱祠超,百尺岑楼接云霄,始创宏规题宋代,重新巨制为先朝。南瞻华岳三峰渺,北望黄河九曲遥。借问登峰谁作赋,柏梁盛事与齐标”。

河西第一寺 金龙寺

在朝邑镇北、长春宫南,系古朝邑地区佛教圣地。“唐贞观元年(627)建。层台四级,后建浮图,远望耸峻,为邑名蓝第一(《朝邑后志、二卷》)”。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明末重修。明万历进士、户部主事、朝邑人李朴的《登金龙寺诗》曰:“随喜无远近,金龙访惠休。昙云千佛日,春色万家楼。栋宇齐梁旧,禅堂花木幽。孤僧迎我笑,区拟虎溪游。”寺早已圯,寺内金龙高塔仍存。现塔为砖灰结构,高25米,八角七层,底层周长28.48米,直径 9.1米,东壁有门。内设砖筑螺旋形塔梯,可轮转而上。从二层至顶端,每层东、西、南、北各筑一门,出门可沿外檐转行。塔心中有天井,能上下相望。构筑灵巧,雄伟壮观。原为朝邑十二景观之一。

河西第一仓 丰图义仓

位于朝邑南寨子。清光绪八年(1882),由朝邑县赵渡人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始建,十一年(1885)竣工,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义仓坐北向南,高14.89米,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总面积11039平方米。砖砌周垣,南垣洞开二门,名东仓门和西仓门。二门之间浮雕式砖制装饰,正中高嵌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垣内周列仓58洞,外环筑廊房,立明柱108根。院落宽敞,车马可通。院内西南角有台阶可通仓顶,砖铺顶面,微带坡度。北仓顶中央建有朱文公祠,两列有慈禧太后朱笔“龙”、“虎”两字。仓上周筑女墙,仓外又筑外城,城外掘有壕堑,地势高兀,规模雄伟,城中有城,固若金汤。

实用网站
妙手医生
健康一线
有来医生
中公考研
手机号网
奇缘阁
名字网
动脉网
医联媒体
民福康
化龙巷
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
易车
客车网
航空之家
八百方网上药店
天气五
上海保姆网
相关内容
66岁大寿与包66个饺子的民间风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