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那些被拆掉的著名中国古建筑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9-7-22

那些被拆掉的著名中国古建筑

中国的古代建筑每一栋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在不同朝代和地区都有迥然各异的风格,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明珠。无论是江南水乡白墙乌檐的灵动婉约,还是北方四合院的质朴敦厚,都透着一股令人陶醉的美感,每一栋古建筑都堪称是一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但是依然有很多古建筑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拆掉的每一栋都令人心痛惋惜。

1、北京老城墙

北京老城墙

北京古城墙是当年明成祖朱棣把北平变为北京时,下令修建的,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后来在对于北京城墙的去留问题,曾展开过一场激烈的争论,当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夫妇都建议保留北京老城墙,并且还制作了保留方案。但是最后则是由于阻碍交通建设被否定,最后不得不给道路让步,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逐渐拆除。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古城墙并没有被完全拆除,目前还有两处古城墙被保留了下来。虽然残存的城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不过也算是历史名城的一种见证。

如今,当中外游客探索古都北京的城市历史时,这里仅余幸存的遗迹:在今广安门外的凤凰嘴村一带还保留了一点金代中都城的城墙的残迹;元大都城的城墙即上城已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并已建成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明北京内城西城墙南端遗迹也进行了修复。此外,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和东南角楼经过整修之后,也总算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些许实物见证。

2、地安门

地安门
清末地安门

地安门
地安门被拆除前的样子(1954年拍摄)

北京地安门,被称是后门,地处景山以北,鼓楼以南,是北京的标志建筑物之一,据史料记载,它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曾经皇帝北上出征的时候,就会经过地安门,并且还会在此亲自祭祀,祈求出征顺利,而且是与天安门相呼应,寓意就是天地平安,也代表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不过后来地安门被拆除,建设为路。

地安门是皇宫的北门,也是老北京的一处非常重要的地标建筑。在1954年的时候和燕翅楼一起被拆除,拆除的原因也是因为妨碍了交通发展。当时拆除地安门的时候,专家们也考虑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所以特意把拆除的建筑材料和木质构件做了标记。本想着以后能在天坛北边把地安门重新按照原样复原,但是因为火灾的缘故,导致地安门的建筑材料和部件全部被烧毁,所以也就没办法按原样复建地安门了。在2014年的时候,曾有专家提出按原样在原址建造一座新的地安门,不过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最终也没能建成。

3、天津敕建大王庙

天津敕建大王庙

这座庙位于天津南运河,也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当时它的作用主要就是为了镇水。以前河水泛滥,大家都会以为是河神发怒,于是便会建庙用以震慑河神,其实这都是封建迷信,不足为信。而这座庙的主人是金龙四大王,随后则是被不幸拆除。

大王庙里供奉的是“金龙四大王”,一位被封为河神的南宋隐士谢绪。谢绪是南宋王朝的外戚,钱塘县人,排行第四,曾隐居在钱塘的金龙山下,宋亡后曾四方奔走,联络抗元,后因抗元不利而自尽。《神异典》中曾记载了不少他在元末战争中多次显灵帮助朱元璋义军的故事,因此明代追谥他为“金龙四大王”并封为河神护佑一方。

明代兴盛的漕帮曾把“金龙四大王”奉为本帮的守护神,把大王庙当做漕帮的议事堂。每年春季北方开河,大批南方漕船来津卸粮的时候,漕帮都会带着“金龙四大王”的牌位,到河北大王庙举行供奉仪式。另据临清发现的漕帮协约碑文记载,每当漕帮需要互助互救或聚众议事时,便会在庙前山门升起号灯,漕帮各派首领就会立即前来协商议事。因此,漕帮活动的大运河沿岸几乎都有大王庙的踪迹。

其实大王庙的知名度之高,还源于设在庙内的天津第一家西医院——马大夫西诊所。这也是近代中国人引进的第一家私立西医院。1879年6月,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夫人突发疾病,多次延请中医诊治无甚起色。无奈,李遂致函美国驻津副领事比德格,请他代请北京美以美会女医师郝伟德来津为夫人治病。诊治数日,病情大有好转。李鸿章亲自目睹了西医的神奇功效,便亲自捐款,聘请英国伦敦会西医师马根济大夫,来天津开办免费西医诊所,地点就设在运河边的大王庙内。

清张焘《津门杂记》中曾载,西医院“施医舍药,求诊之人,络绎不绝,或投以丹丸,或与之针砭,瘘痹则起以电击,赘疣则施以割杀,微肿全除。凡局之经费,皆中堂之仁施。”天津百姓初知西医之神效,且免收诊费,莫不趋之若鹜,扶老携幼,大王庙门前,终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由于大王庙内地势狭窄,西医院只设门诊而没有住院部,远道而来的患者无法收留。李鸿章又四处筹资于1880年12月在海大道(现大沽北路)兴建了一座殿阁式西医院,天津人都亲切的称呼其“马大夫医院”(现天津口腔医院址)。

1902年8月袁世凯督直后,推行北洋新政,整治市容,设立公厕,河北大王庙又被改作天津卫生工程总局,这是天津最早出现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七七”事变以后,大汉奸袁文会曾把他的汉奸特务组织“安清道义会”设在这里。日本降服后,国民政府查抄了大王庙。天津解放后,河北大王庙则改为民居。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天津城市改造中拆除,现已渺无踪迹。

4、河北沧州闻远楼

河北沧州闻远楼

这座楼又被称为是鼓楼,是沧州标志性的建筑物,建于明代光宗年间,后来在清代光绪时被重修,迄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拆毁于一九五七年,消失了近六十年。

鼓楼的位置在现在的新华路荷花池畔。座落在老城的东北部,新东门以西,老衙门口东侧。鼓楼横跨在马路(新华路)中间,底层的楼门洞是交通通道,可同时有两辆马车通过。鼓楼以东是无边无际的水面,鼓楼以西是房屋拥挤的街市。

鼓楼高大雄伟,建筑古朴典雅。巍峨的鼓楼顶层下悬挂一个巨型牌匾,上面四个大字“海天锁钥”。从古人书写的这四个大字,足可见楼宇矗立于海天之间的气势。通体是一色的青砖灰瓦。楼高七丈,分底、中、上三层。上面两层飞檐斗拱。底层最高,约有四丈。墙体成下大上小斜锥形,更显其雄伟稳固。底层高大的拱形门洞有三丈多高一丈五尺宽。底层的北侧有登楼的坡道和楼门。坡道很宽很缓,楼梯是青砖台阶筑成。楼梯不宽且很陡,只能供两个人并行。

鼓楼的第二层有四面看台,四面飞檐斗拱。四面共竖立十六颗圆柱。二层的东西两面各设两个巨大的圆形窗,像两个大眼望着远方。四个角的斗檐上排列着龙狮马象等走兽,檐角下挂着铁铃,风一吹会发出清脆的铃声。

鼓楼的三层依然是四面飞檐斗拱和宫殿式大屋顶。斗檐上依然是排列的走兽。四周共八颗圆柱,四面没有看台,有宽大的楼窗,设计的得通透开放,为的是钟声的传播。

鼓楼的二层供奉着魁星爷。二层实际上是魁星楼。魁星爷的彩色塑像坐东面西,高约七尺,坐在高台之上。魁星右手握一支大毛笔,(人称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踩一只大螯。取意为“独占鳌头”、“一举夺魁”。魁星是儒家学士、科举考生必拜的神灵。他主宰着考生学士的命运和功名。历史上沧州一带的科举考生和文人墨客都会来这里膜拜魁星,烧香许愿,祈求魁星的保佑,盼望能一举夺魁,金榜题名。沧州民间流传着一种传说,由于鼓楼的魁星爷是坐东朝西,所以沧州以西各县乡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人多,做官的也多。好像西乡受到了魁星的眷顾。

鼓楼的三层是钟楼。第三层的屋中央挂着一巨大的铁钟。大钟是由铸铁制造,高七尺,粗五尺多,钟壁厚七寸。敲钟的工具是一棵大木棒。木棒约有五尺长,四寸粗,木棒撞击铁钟,发出浑厚悠远的钟声,方圆数十里都能听到。鼓楼的钟声自古以来就是给全城报时的时钟。每天根据日出、日中、日落三次敲钟。钟声的节奏也有讲究,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再十八。世世代代的沧州人,就是在这鼓楼的钟声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他们辛劳的岁月。沧州人还记得当年敲钟的老人——白三爷。这位白三爷是旗人(满族),高大魁梧,白胡子齐胸。走路刚健潇洒。家住鼓楼以西不到二里的石牌坊。他家里有滴水计时的器具,每天早中晚都准时扛着敲钟的木棒,健步走向鼓楼登楼敲钟。自打日本鬼子进了沧州,人们就再也没看见白三爷,再也没听到鼓楼的钟声。日本投降以后,人们才又看见白三爷的身影,又听到了鼓楼的钟声。随着钟表的普及,解放以后,钟不敲了,但还能在街头看见健硕魁梧的白三爷。

九九重阳登鼓楼。金秋九月、天高气爽。沧州人有登高望远的习俗。每年的重阳节,不只是老人,男男女女扶老携幼都去鼓楼登楼望远。因为沧州没有山,没有更高的楼。所以鼓楼是最好的登高之处。登上鼓楼的最高层,可以俯视全城,由四面城墙和辽阔的水面包围的璞头城尽收眼底。人们都还记得,当年登上鼓楼,那种四面来风,心旷神怡的感受。居高临下,往西看,可以看见蜿蜒流淌的大运河。往南看,可见挺拔峻峭的清真寺和楼宇成群的文庙、城隍庙。浩大稠密的沧州城一览无余,让人顿生对家乡的自豪与热爱之情。

巍巍钟鼓楼,滔滔运河水。它们遥相呼应,数百年来镇守着这一方城廓和大地,呵护着沧州的黎民百姓。它们曾经历了沧州的历史变迁和沧海桑田。见证了侵略者的罪行和沧州儿女的英勇不屈。在无数个春夏秋冬和风霜雪雨中矗立在那里,为沧州百姓祈求着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人们抚今追昔,对于鼓楼的被拆毁,无不感到惋惜和懊悔。

不免想到,假如当年扩建马路时,保留下这座鼓楼,让马路在两侧环绕而过,让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那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画卷。

5、北京庆寿寺双塔

北京庆寿寺双塔

生于1257-1258年间,卒于1955年,800多年历史,修西长安街时消失。

庆寿寺创建于金章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内有双塔,故又称双塔寺,元代改称大庆寿寺。因寺内西南隅有两座巍峨壮观的砖塔,左右相拥矗立。

元朝初年,双塔庆寿寺占地面积颇大。东从现在的府右街,西到如今的西单横二条,北到力学胡同,南到现在的西长安街。寺中双塔的位置则矗立在整个寺庙的西南侧,即现在的西单图书大厦前马路中间的位置。

至元四年(1267年),建元大都南城墙的时候,与双塔庆寿寺发生冲突,元世祖忽必烈下旨:西南转角城墙南移,“远三十步环而筑之”,这样就把双塔庆寿寺保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单路口向东,西长安街在此处突然显得十分开阔,是因为元初建南城墙时为保存双塔庆寿寺向南拐了个弯的缘故。至今在复原的元朝遗址地图中尚清晰可见。

明正统年又重修,改名为大兴隆寺,或称慈恩寺。明宣德年间,和尚觉贵在庆寿寺创建高数十丈的毗卢阁,可以俯看皇宫,因而获罪,阁毁。到了清代,除双塔还保存外,寺早已毁掉了。

1954年,随着对北京城的大规模改造,庆寿寺双塔阻碍了西长安街的建设,打算把它拆除。梁思成建议把它留下来,可以作为一个街心环岛,以丰富道路景观,并进一步提出将来如果感觉效果不好再拆也不迟。但遭到众人的反对,特别是遭到交通工程师的强烈抵制。于是这两座始建于金代的庆寿寺双塔,终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五个年头,被彻底拆毁。

6、北京天桥礼拜寺

北京天桥礼拜寺

北京天桥礼拜寺

作为集合了中式和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寺庙,天桥礼拜式于约1960年-1970年,被拆除,并重建为完全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实在可惜!

7、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仪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仪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仪门

此处仪门,原为清代大学士赛尚阿的宅邸,同治元年(1862)在衙门院内东侧设立京师同文馆,称“东所”,用来培养外语人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外语学校,于1985年被拆除。

8、老北京著名的“拐弯抹角”

老北京著名的“拐弯抹角”

此处老北京人都熟知的“拐弯抹角”,位于宣武区包头章胡同,因2007年宣武区大吉片拆迁改造,所以被拆除了。

9、长安右门

长安右门

以前的长安左门被称为龙门,而右边则为虎门,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刑部会在此门的西千步廊举行“秋审”,同年冬至死刑犯人也会从此门被压入广场,砍头,长安右门,于1952年拆除。

实用网站
山东省教师教育网
乳业头条
事业单位招聘信息
海棠文学网
书本网
在线阅读网
飞鹿女生网
有毒小说网
爽文小说网
高校动漫网
漫像天下
中国安全生产协会
盒马
陌陌
超级简历
历史故事网
教育宝
Mc喊麦网
相关内容
66岁大寿与包66个饺子的民间风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