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宝应学宫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8-9-13

宝应学宫位于宝应县安宜镇小新桥25号。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明、清均重建。大成殿于1992年重修。主要建筑有迎秀门、状元桥、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磊英堂、文昌祠、尊经阁、鼎甲坊等,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

学宫,也称为文庙,是古代的学府,为周天子设立的专门教授国子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宝应学宫,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由时任宝应知县的贾涉组织修建。它曾几次毁于兵役。明、清两朝都对它进行了重建。2015年在宝应县委县政府和县文体局的重视下,对它进行了整体修缮和设计布展,基本保持了它特有的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明清两代近500年间,学宫成为宝应历史上培育精英人才的摇篮。康熙南巡、乾隆下江南路过宝应时都曾到宝应学宫进行巡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宝应期间,也曾到此处游玩,留下了伟人不平凡的足迹。

学宫建筑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内涵。

泮池,传说是孔子的砚台池,也就是洗毛笔的地方。后人也称它为“养鱼池”,寓意在这里读书、学习的学子如池里的鱼一样,有朝一日便鱼跃龙门,金榜题名。

在泮池北边的这几根石柱,是棂星门的遗址。“棂星”,是天上的文星,寓意孔子是文星下凡,象征孔子可以与天上实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

东边那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鼎甲坊。清代一年之内,宝应境内先后出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冯煦,探花朱士彦,出现三鼎甲俱全的盛世。公元1802年,邑人王希伊筹建鼎甲坊,纪念当时文人荟萃的盛况。上书“鹏抟九万”出自老子《逍遥游》里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展翅高飞九万里,比喻奋发有为,志向高远!

通过鼎甲坊向西,就到了戟门,“立戟为门”,一般是显贵之家或显赫的官署,由此可见“学宫”在古代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地位显赫的官办学校。

戟门的西边是“碑亭”。亭子里最西侧是宝应博物馆原地清理出土的石龟驮碑,刻有重修儒学碑记。最北边的是重修崇圣祠碑,是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而建。中间的是学田碑,为研究清代科举考试提供了实物见证。最前边的这块碑因碑首残缺未见碑名已无从考证。

从戟门走进学宫。东边这一排小房间还原了古代科举考场,一人一间,结构简单。号舍既是考试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食宿的地方。每舍有长4尺的两块木板,号舍两边墙体有砖托槽,上下两道。白天考试时,两块木板分置上下托槽上,搭出一副简易桌、凳;晚上则将上层的板拆下,与下层平拼成一张简易床铺。由于空间太小,民间戏称之为“鸽笼子”。

继续往前走,看到的是宝应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两株银杏树,它们已经有400多岁了。有人把它们比喻成孔子的两支笔,大笔如椽。东边的树是雄性树,夏天授粉;西边的树是雌性树,秋天结果;夫妻和合,各司其职,相伴相守四百年无阻。前几年,欣然发现,在西边雌性银杏树下长了一株小银杏树,子树在母树的庇护下成长,宛如一个和谐的家庭。

在银杏树的正北面是大成殿,它是学宫的主要建筑,代表着兴学、兴教,主张尊孔、祭礼,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现在,它也是我们“宝应县儒学纪念馆”。大成殿的正前方立着一尊孔子的雕像,供后人瞻仰。

从大成殿出来向北便是明伦堂,明伦堂,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意思是乡里办的地方学校的名称,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于国家办的学校即大学,三个朝代都叫“学”。

无论是乡学还是国学,共同的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伦理道德标准,处于社会上层的诸候卿大夫都明白,下面的普通百姓就会紧密团结在一起。

古代明伦堂归学官(儒学)掌管,是强化孔子儒教的君臣、父子、尊卑等人伦关系的殿堂,是向生员灌输儒教伦理道德的讲堂。宝应学宫曾经培养了大批人才,从宝应走出去的数百位在外为官的学子,如仲本、朱应登、乔可聘、朱士彦、刘台拱等无一不是政绩非凡、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好官,为宝应赢得了无上的荣耀,同时也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和学习。所以现在,明伦堂辟为“宝应县历代名人纪念馆”,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宝应历史名人事迹,学习先人高尚品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在淮扬运河线上,宝应学宫是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祀孔儒学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实用网站
井冈山兰德文旅
快递窝
含山网
高密信息港
阳新新阳网
青岛西海岸信息港
即墨信息港
公务员考试信息网
明治历史网
祝福语大全
塔罗记
我要旅游网
超赞地名网
历史人物网
司马青衫
奇趣网
台词课
壁纸高清
相关内容
66岁大寿与包66个饺子的民间风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月下老人的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武夷山酒坛峰的传说
黄鹤搂的传说
龟蛇二山的传说
“60岁以上老人全活埋”的传说
巫山神女
妈祖的传说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