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贵州晴隆“24道拐”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9-7-18

贵州晴隆“24道拐”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遗址,位于滇缅公路前端原黔滇公路中段,晴隆县城南郊国道320线2337公路碑处。“24道拐”古代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始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全长4公里。该路蜿蜒于海拔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斜角约60度。

抗日战争爆发后,1941年,因晴隆县(之前称安南县)地处交通战略要地,美国援华盟军战区司令部(驻昆明)直属工兵营、1880工兵营、陆军战时生产服务部晴隆办事处,陆军晴隆供应站、车站、整理场和国民政府数十个军政、交通、能源等机构相继移驻晴隆县城。

为保证每月15000吨的国际援华战争物资运输到重庆,以改善和加强战时陪都重庆为代表的中国政府的抗日作战力量。1943年秋后,国民政府对沾益(云南)至都匀(贵州)公路进行改造,其中以“24道拐”工程为重点,由援华美军工程兵参与设计改造施工完成。

“24道拐”抗战历史公路,是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是史迪威公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曾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的历史贡献,被誉为中国“抗战运输生命线”和“历史的弯道”。是抗战时期公路整建科技含量较高的代表作,更是见证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亲善、共同抗战的历史实绩。“24道拐”作为联系中美两国友谊的纽带,两国文化交流的平台,必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盘绕于一陡坡面上,以雄、奇、险、峻著称。设计精巧,造工庞大;可谓巧夺天工,匠心独具。景区内有美军墙、涌泉寺、公鸡坟等。自然景色亦是气象万千,俯视其道似游蛇下山,仰观该路如苍龙翔宇;一年四景,云蒸雾绕,绚丽纷呈,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被中共黔西南州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3月,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第四批“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晴隆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总面积1327.3平方千米。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苗、彝族。属高源峡谷区,最高点为县境西南隅与普安县交界处大厂镇的五月朝天以北约1公里处,海拔2025米,最低点麻沙河与北盘江汇合处,海拔543米,海拔高差达1482米。因受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切深长达500——700米。因此,全县地形起伏大,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地貌类型有低山、低中山、中山和高中山。石山地区岩溶发育强烈,伏流、地下河床、溶洞、落水洞、竖林、岩溶干沟等极为普遍。

贵州晴隆“24道拐”

历史渊源

在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条运输动脉,从印度经缅甸,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通过这条运输动脉,一批批物资由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它是当年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而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境内的“24道拐”公路就是这条运输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4道拐”就在晴隆县城的西南边上,在这一著名路段入口处,晴隆县政府早在1988年就立了一块石碑:“晴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道拐”。现在“24道拐”的道路仍然可以通车,隐约地提醒人们当年的“运输战绩”。

二战时期,晴隆是中国西南抗战运输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从云南方向来的运输车辆必须经过这里送到前线和重庆。1991年出版的《贵州省志·交通志》记载,“美军在晴隆设站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改造“24道拐”的线段勘测、设计施工方案等,都是“战争期间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美国派驻中国的工程技术官兵“当时就驻扎在当地维修公路”,“24拐”也由此被减改为现在的“21拐”,以适应战时运输需要。

贵州晴隆“24道拐”

“24道拐”重新被发现

壁立的山体,盘旋的公路,像是天公抖落的银练,从云端直坠谷底。在直道和弯道上,美国“GMC”十轮大卡车,沿着一条拥有24道弯的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的山顶依序行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张出自美国随军记者之手的中国公路照片,被世界各大媒体反复转载。战后美国出版的《醋瓶子乔的战争》(“醋瓶子乔”是美军将领史迪威的绰号)一书的封面,也采用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公路被称为“24道拐”公路,媒体和专家都声称这是滇缅公路上的一段,但究竟位于什么地方,谁都说不清。在二战期间承载了无数军用物资运输,为二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这条公路究竟在哪里?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有学者在云贵两省寻找未果。“24道拐”公路声名远播,在现实中却神秘地消失了……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云南二战学者戈叔亚开始研究滇缅公路历史。但是,他原本认为在云南境内的“24道拐”公路却始终找不到踪影。此后,戈叔亚花费8年时间苦苦寻觅。他走访历史学家和许多二战老兵,并沿着滇缅公路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考察。他甚至跑到缅甸腊戍,还从云南边境的畹町沿史迪威公路经缅甸八莫到达密支那,却始终一无所获,照片与实地对照,总是相差甚远。2001年底,戈叔亚偶然得知,“24道拐”公路在安南。“安南”是贵州晴隆县的旧称。于是,戈叔亚踏上了开往贵州的列车。2002年,经过实地考察,戈叔亚向新闻界宣布了自己的发现,终于揭开了“24道拐”公路神秘的面纱,它就位于贵州晴隆县。

要拍摄“24道拐”也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绕道走五六公里的山路,爬上“24道拐”对面的晴隆山上。也只有在那里才能看清楚“24道拐”的全貌。“24道拐”对面的晴隆山上,这里已经修了观望台,顺着山坡大约有三百米长的护栏,可供游人凭栏观看“24道拐”,站在这里距离对面的“24道拐”大约有六、七百米的距离。

“二十四道拐”路线上下盘旋,而且路基窄,坡度大,弯道急。一般车辆通过“二十四道拐”至少16-20分钟,轿车以最快速度通过的时间大约是7分钟左右。

贵州晴隆“24道拐”

巧夺天工的公路

“24道拐”公路所处之地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盘旋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等众多石刻。鸦关之雄险,名闻滇黔,明嘉靖年间,诗人周文化由此路过,留下了“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的诗句。

“24道拐”公路就修建在这样一个艰险的地段,其建设难度可想而知。1935年,由工程师周岳生领队,多次勘测设计,同年由民国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24道拐”公路正式动工,1936年竣工,成为黔滇公路的必经之处。“24道拐”弯道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1道拐与山顶第24道拐之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路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乘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全程约需8分钟,由上至下约6分钟。由关口向下俯视,“24道拐”公路仿佛游蛇下山,欲饮山谷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24道拐”公路犹如巨龙盘山,高耸入云端。

“24道拐”公路虽险要,其设计却十分精巧,可谓巧夺天工,匠心独具。道旁的上下挡墙,均由五面石砌成,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仍完好如初,既可见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又可见当地民工的精工巧琢,是建筑中罕见的历史珍宝。

抗战运输要道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须经过滇黔公路才能运送到重庆和前线,而“24道拐”公路正是滇黔公路的重要节点,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本空军多次派飞机对“24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滇黔咽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史迪威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省晴隆县修筑滇黔公路,用水泥砌挡墙,并对“24道拐”公路进行了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维修任务,保证了运输的畅通。

1954年,为行车安全,贵州省交通部门在“24道拐”的旁边重新修建了一条坡缓弯道少的沥青公路,在山脚处与原“24道拐”的路口相接,作为320国道的一部分。

为加快黔西南山区与外界沟通的步伐,贵州省日益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如今,在"24道拐"附近,一项重要的工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一条4.4公里长的隧道将穿山而过,这就是建设中的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全长约183公里、总投资约130亿元的镇胜高速公路是上海至瑞丽国道主干线的一部分,也是贵州省"两纵两横四连线"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公路所经过的地段地势险峻,与原史迪威公路走向大致相同。该路在晴隆县境内有30公里左右长的里程,其中有多个隧道和沙子镇、莲城镇两座互通式立交桥。在"24道拐"的山下,总长约4.4公里的晴隆隧道正在加紧建设,将于2007年前竣工通车。届时,“24道拐”将与4.4公里长的晴隆隧道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抵抗外辱、自强图存意志的一个象征,将会长久地留在大地上,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站在远处眺望"24道拐",蜿蜒而上的沙石路和旁边320国道黑缎子般的沥青路,让人仿佛置身于新旧两个时代的交点上,一边回顾过去的烽火岁月,一边展望民族复兴的未来。

实用网站
学宝公务员考试网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游鱼旅行网
中国证书查询网
网展
悉尼歌剧院
伦敦交响乐团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比格设计
搜搜Gif(SOOGIF)
赵本山小品网
新华丝路网
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
纪录片之家
艺恩娱数
写文书吧
金坛山水网
新昌信息港
相关内容
皮影戏-民间艺术的瑰宝
民间艺术2013-02-16
高山族民间舞蹈
台湾的南管戏
台湾民间戏剧
台湾布袋戏
东北二人转
东北大秧歌
杨柳青年画
民间艺术2011-09-09
津门曲艺-单弦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