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节日民俗 > 传统节日

太原年俗文化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8-8-7

年俗 喝酒

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

古人过大年,非喝两口不行。“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南北朝诗人庾信的诗句提供了明确的答案:这酒关乎“辟恶”和“长命”,绝对不能等闲视之。所以朝野上下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共识,无论天子公卿还是庶民百姓,只要有可能,就从除夕夜开喝,一直喝到正月底才算完事儿。

春节当然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庆,这期间喝的酒就不能像平时喝的酒那么潦草,有专用的名字叫“春酒”,名字好听,酒也讲究。大约从汉代始,春酒中就加入了肉桂、山椒、白术、桔梗、防风等草药,又名“屠苏”或“屠酥”,被精心调制成一种养生保健酒,功效和当今山西名酒竹叶青应该非常近似。这时候,其“辟恶”“长命”的精神寄托就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撑。宋人王安石《元日》诗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名句,由此可见,那时饮屠苏和放爆竹,绝对是过年最具标志意义的两件事儿。

与现在民俗规矩大不同的是,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饮春酒和除夕进食的顺序不是先长后幼,而是先幼后长。春酒斟杯,幼者先饮;饺子入盘,老者后吃。南北朝学者宗懔《荆楚岁时记》文中载,“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意思是年幼的过一年添一岁,是获得是增长,理应庆贺;而年老的过一年减一岁,是删除是失去,痛惜伤心还来不及,有什么可恭喜的?所以苏东坡曾慨叹“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酥”,他弟弟苏辙也跟着慨叹“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看来这哥俩,在各自家里都是最年长的。

要说直接写春节期间饮春酒的,还是唐代的太原人王绩。王绩在他的《尝春酒》诗中相当洒脱地写道:“野觞浮郑酌,山酒漉陶巾。但令千日醉,何惜两三春。”大意是说,虽然我喝的春酒只是“野觞”“山酒”这样的乡村土酿,但我照样喝出了郑玄三百杯不醉的豪气和陶渊明自摘头巾漉酒的不羁,我要醉它一千日不醒,才不在乎过了两三个春天呢!嗬,咱们太原先贤王绩,过个年要喝成这样,真是好酒量好胆量好雅量。

还别认为王绩只是放嘴炮。认真地说,王绩虽然无法与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大家相提并论,但他确确实实是初唐诗坛一个不容易被人忘记的角色——因为王绩坚决而固执地把诗酒作为高扬的人生旗帜。王绩20岁入仕,但嗜酒如命的他很难适合官场,没多久就以脚疼辞官。无钱买酒后再次求职,任扬州六合县丞,但依然每日酩酊,没干多长时间,又声称腿疼卷铺盖回家。建唐,王绩被征至京城当官,弟弟问,这回该舒心了吧?不曾王绩说,如果不是每天有3升好酒,早就不干了。领导闻听,特批王绩的供酒每日增加到10升,好让大才子安心工作,但王绩又一次称病回家。可能太宗李世民格外信赖太原书生,贞观11年,正愁没酒喝的王绩被任命为太乐丞,但好景不长,太乐署善做佳酿的人病死,令王绩伤心至极,他掀髯仰天叹了声:“天乃不令我饱饮美酒!”第四次辞官还乡。回到山西后,王绩专心著《酒经》和《酒谱》,成为那时太原人奉献给社会的酿酒技法权威性专著。当然他流传后世的42首诗,有18首都是描绘他的壶中日月,单看《过酒家五首》《醉后》《题酒店壁》《独酌》《看酿酒》等这些诗题,就能嗅到扑面而来的浓烈酒香。

不过善饮而又清高的王绩极少邀他人共饮,觉得人世间难觅可以探到他心窗的酒友。这似乎与太原人敞亮而又包容的个性不是太搭。鸡年春节就要到了,除夕守岁如果不是不可抗拒的原因,还是应该全家相聚或挚友相邀,等新年钟声敲响时起身拱手互揖,然后高举酒杯诵一句: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年俗 压岁钱

压岁钱“驱邪降福”

站在旧的一年的终点上,人人都有这样的愿望:祈福与辟邪。于是“压岁钱”应运而生,这是孩子们在年俗里的一道喜庆“佳肴”。

除夕那天,但凡没成家的,总能得到家里长辈们的压岁钱,钱多钱少不重要,长辈们的心意在那儿,拿到装着压岁钱的红信封,孩子们就像小时候吃到糖果一样开心。

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对压岁钱的情意。据考证,最早的压岁钱约出现于东汉初期,那时的压岁钱也叫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戴、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儿时,在太原市的老城区里流行着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个小妖怪叫“祟”,身黑手白。说是祟每年的除夕夜里出来专门糟害小孩,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大哭,然后发烧、惊厥,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人们怕祟在除夕出来糟害孩子,因此家家都点亮灯火不睡,称为“守祟”。

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有一年除夕,晚上照例“守祟”时,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放在枕边玩耍。半夜里,一阵大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祟伸出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枕边竟放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乡亲。以后大家学着做,家家户户都在除夕给孩子发“压祟钱”,孩子便平安无事。时光荏苒,这样的传统流传下来,压祟钱也因与“岁”谐音而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也叫做“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如今的纸币后,老太原的长辈们又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是希望晚辈平安无事。另有一种压岁钱,则是晚辈发给长辈的,那意思是挽住“逝者如斯夫”的岁月,祈盼长辈安康长寿。无论哪一种,都足见压岁钱寄托了中国人血脉里流传千年的美好祈愿。

实用网站
ok小说网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
中国电影科技网
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
甘肃红日网
曹妃甸163
砍柴网
安防资讯网
印象庆阳
信息兰州
甘肃文化旅游网
电影界
如意甘肃网
元宇宙界
安徽省歌舞剧院
开车技巧网
无敌电动网
深圳市少年宫(深圳市少儿科技馆)
相关内容
传统节日2010-04-19
春节
清明节
传统节日2010-04-20
中秋节
除夕民俗盘点
下元节
元旦节
端午节别称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纪念方式
清明节食俗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