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节日民俗 > 传统节日

正月十六全国各地习俗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20-2-8

甘肃天水:

1、朝人宗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三皇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五帝为帝喾、颛须、尧、舜、禹。天水是羲皇故里,故正月十六日在人宗庙朝拜伏羲,相沿成俗。

2、拜三帝

天水自古以来于正月十六日祭祀太昊伏羲,届时,所奉之神共四位:伏羲、神农、轩辕和方神。《史记·补三皇本记》中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斫木为耨,揉木为耒。末耨之用,以教万民。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经赭鞭草人,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大戴礼·五帝德》中说:“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

天水民俗认为,伏羲诞于诸神之先,故祭祀伏羲时一切诸神均无资历陪享,惟有神农与轩辕与之并列三皇,陪享祭祀,于是为拜三皇。方神因是值日神,并天水民间传其为最早修建伏羲庙者,故惟一能于是日进入伏羲庙内,先时供于来鹤厅,现在则供于伏羲庙侧。

方神历代累封齐天圣烈显应盖国大帝黑池龙王,相传“姓雷名王保,生籍秦州,于晋代咸康年间历任诸州刺史,官至太常,即尚书左仆射金紫光禄大夫,后辞官入道修真于礼县之青君洞。元兴三年道成,上升。因号其山曰雷王山。后郡人思其德行,立祠于天靖山之阴”。

3、炙纸人治病

正月十五日,天水城内伏羲庙举行上元庙会,附近民众扶老携幼朝伏羲庙,至夜交十六日子时,传为伏羲派遣喜神莅临之时。伏羲庙内有柏树六十四株,按六十四卦排列,今有37株,其余为补栽。每年有一株树为喜神树,喜神降于斯树,届时早有阴阳道士于喜神树上挂红灯一盏作为标志,前来朝人宗的民众只要在此树上贴上红纸人,用点燃的香头在红纸人身上烧点,称为炙,腿疼炙纸人之腿,脚疼炙纸人之脚,即会炙至病除,大吉大利,此即炙纸人治病之俗。

4、朝女娲娘娘

女娲也称娲皇,女娲娘娘,伏羲同母女弟。因女娲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和伏羲一起,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今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为娲皇故里。《秦安县志》云:“古今以陇为关焉,其山当陇,城之北有女娲庙,庙建于汉代以前。娲皇成纪人也,故陇得而祀焉,今庙存而祀废矣”。女娲皇宫重建于1989年,宫内女娲塑像造相雄伟,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彩气韶光,香烟袅袅,磬声悠悠。每年正月十六为女娲娘娘庙会,届时万人来朝,规模宏大,信众来自全国各地,并有台湾同胞及国际友人。尤其天水民间至今流传有伏羲与女娲兄妹成婚,结成了第一对夫妻,秦安县玉钟峡又称显亲峡,因女娲氏于此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此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读,故曰显亲,女娲理所当然的成为神媒。于是,朝女娲娘娘时,青年男女要带上鸳鸯剪纸,东门进,西门出,以寓示“女娲为媒天为证,海枯石烂不变心”。

5、游百病

天水的游百病习俗在正月十六日,是时游人或成群结队,或游山玩水,或逛庙烧香,因此时年味犹存而春回大地,人们心情舒畅,扬眉吐气,自然会消灾解病,故曰游百病。据传旧时天水游百病习俗中要游城墙,天水旧时五城相连,也即游遍五城。天未明要摸城门钉、过桥,连衭打滚等等。过桥又谓度厄,相传不过桥不得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摸钉则是好友们在城门洞摸城门上的铜钉,谓此举宜男,亦即生男孩之意。

青海:走百病

青海一带民间也有“正月十六走百病”的习俗。这一天,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都要外出游览散步,以驱除病邪、祈求健康。大家出门散步时,还要专门往地上撒一些钱,任别人去捡。据说这样,家中的病邪灾难就会被捡钱的人带走,一年内会平平安安。陕北延安等地也是在正月十六这天,男女老幼携酒登山聚饮,名曰“散百病”。

北京:出行祛病

自古以来,老北京一带就有正月十六“走桥摸钉”、“走百病”的习俗。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月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贸易,人物齐矣。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中载:“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处,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一首叫《走百病》的风土诗曾这样写道:“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空穴,百病尽在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清人劳之辨《上元杂咏》云:“旧有宜男,城门踏月过。相邀诸女伴,夜半手摩挲。”咏的也是这种风俗。

旧日北京在“走桥”的同时,还有“摸钉”的习俗。《宛署杂记》记载:“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驰夜禁,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说的是,走桥时,妇女们一定要到城门洞里摸一摸城门上的铜钉。因“钉”与“丁”谐音,寓即添丁,谓此举“宜男”。据称,摸到铜钉的,就可以生子。

明清两代,老北京盛行妇女们“走桥、摸钉”的习俗。一到正月十六晚上,妇女们就会罩上白绫衫,成群结队地出游。凡是有桥的地方,前面都有人举着香开路,后边的则结伴而过,谓之“度厄”。也叫“丢百脖”、“走百病”。据说,不过桥的不能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之内无腰腿病痛之患。

过去,走百病者多为妇女。因为妇女一年到头很少出门,只有在这一天,家中长辈们才会劝她们都出来走走。经过“走桥”,确实能使她们放松心情、活动筋骨,有助于来年身体健康。有一首《夜春词》,曾这样写道:“一望平沙万里遥,月明何处尚吹箫?旁人争说前门好,姐妹牵衣过小桥”。

至今北京郊县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只是已经从晚上改到了白天。一到正月十六,有抱孩子的妇女,有被搀扶着的病人,有拄着拐杖的老人等,都要从家里走出去。乡间的道路上、树林间、山岗上、河水旁,到处都是游走的人群,他们边走边看,边走边唱,兴致盎然。

天津习俗:正月十六,溜百病

正月十六,天津有一个习俗,是溜百病的日子。劳累一年从未离开婆家的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回娘家与父母团聚,或到庙里进香,或到繁华闹市逛一遭,消闲一番。但是,必须当日返回,不许隔夜。

妇女不仅要回娘家,而且多结伴出游,一边赏灯散逛,一边以行“走”除百病,民间认为在“走百病”时,必须越过3条河流,跨过3座桥,而且还要“摸钉”,方能求吉除疾。“摸钉”就是用手触摸桥梁上的铁钉或是庙门上的门钉。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所以妇女特别是未有身孕的妇女则必须诚心“摸钉”,以求子嗣,使家业兴旺,有传宗接代之人。

好在天津河流多,桥梁多,庙宇多,不然走一天下来,女子们的小脚哪里受得了。现在则不然了,“超前”的女子们可以没有束缚、尽情地溜到任何地方。这也成了女士们疯狂购物的最好“借口”、

实用网站
天气五
上海保姆网
滨海网
涉县100
牡丹江信息港
涡阳论坛
经典重庆网
池州人网
慈溪论坛
黄山市民网
黄山论坛
嘉论网
新平果网
厦门小鱼网
梦溪论坛
安徽乐团
永城人
梅河口生活网
相关内容
传统节日2010-04-19
春节
清明节
传统节日2010-04-20
中秋节
除夕民俗盘点
下元节
元旦节
端午节别称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纪念方式
清明节食俗

© 2010-2030 m.fengsuwang.com

QQ:3815864 web@fengsuwang.com